他21年如一日秉持誠信經營的理念,創下了三明本地兄弟物流公司。
陳登輝,今年49歲,閩侯縣人,是三明兄弟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他21年如一日把公司信譽作為創業之本,把運輸服務當成企業生命。同時在履行社會責任,助力脫貧攻堅等方面做出積極貢獻,榮獲2012年全國物流行業勞動模范。2017年來歷任省政協委員、市人大代表、三元區工商聯(總商會)的會長。
用誠信做生意 用人品做生意
從過去的搬運工到現在全方位的供應鏈管理,物流是近年來灸手可熱的行業之一,也造就了許多創富傳奇,陳登輝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早年他以販筍為業,將收購來的筍干從三明市運到江浙滬等地販賣。當時貨車少,雇車很困難,1996年,陳登輝和哥哥就一起買了兩部東風牌貨車,自己運貨到上海。在多次往返途中,陳登輝嗅到了物流業潛在的商機——許多客戶有存貨但發貨難,運輸需求這么大,為何不建個車隊專門跑長途?2000年,陳登輝兄弟倆創辦了三明兄弟物流。
一開始,陳登輝兄弟倆在東霞蔬菜批發市場邊租場地收貨、發車。在陳登輝的眼里,“生”就是陌生,“意”就是滿意,把陌生的客戶服務到滿意,即能達成“生意”。無論做多大的生意,人品很重要,因為它決定著人脈。每張訂單,他從不會在貨物保險上省錢、打折扣,以“誠”為本,以“信”立身,為的就是讓客戶信賴。陳登輝招聘員工的第一條標準,就是看重他們的人品。
那時候送貨要貨主親自押車,以保證貨物及時安全到達目的地。浙江一筍商雖然一路跟車,但一車的筍還是被偷了不少。那個年代,一件筍可以賣700-800元,一車價值不菲。陳登輝得知后二話不說,先把丟失的筍按原價賠付給筍商,讓對方對這家新成立的物流公司刮目相看。回到浙江后,這位筍商成了商業界的活廣告:“要拉貨找三明兄弟物流,值得信賴!”10多年來,他們一直保持著良好的生意往來,靠著誠信的口碑讓其他客戶主動找上門。就這樣,陳登輝的物流公司逐漸在商圈立足。
那么,是什么樣的法寶,讓企業發展如此迅猛?陳登輝微微一笑:“把每一次的理賠款都當成宣傳費。”這是他多年以來的營商策略之一。客戶要什么我們就做什么,不怕浪費錢,把壞事辦成好事,不讓客戶受損失。
隨著公司業務快速遞增,場地狹小成了發展瓶頸。2010年,三元區委、區政府號召按照“大通道、大港口、大物流”的要求,建設公路港,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公路港就是為公路運輸而設的“港口”,陳登輝籌措了5000多萬元,用128天建成具有六大功能平臺的物流園區——三明公路港,填補了三明市無全方位服務的現代物流業的空白。
履行社會責任 助力脫貧攻堅
疫情期間,陳登輝在響應黨委政府的號召緊急動員民營企業家和三元異地商會開展的“罩顧家鄉.共克時艱”活動中捐贈人民幣2.5萬元用于采購口罩,向三元區紅十字會“防控疫情”專項基金捐款10萬元人民幣。
作為福建省政協委員、三明市人大代表、三元區工商聯(總商會)的會長、三明市物流協會會長的陳登輝深知,深知單靠自己的力量遠遠不夠,只有凝聚更多的力量,才能夠與這場戰“疫”較量,他立刻組織物流協會理事單位進行網絡捐款,帶頭呼吁廣大企業家,利用各自渠道優勢,踴躍捐款捐物,向疫情捐款人民幣10萬元,三元區工商聯(總商會)、直屬和異地商會及民營企業家捐贈款物260多萬元,其中善款190多萬元、口罩8.8萬個、消毒液30桶和460瓶、醫用手套3000雙、鞋套3300雙、垃圾袋2000個、智能醫用測溫槍108把等防護物資。
他積極投身于助力脫貧攻堅主戰場,開展各類公益活動40多次。配合市、區兩級政府參加疫情聯防聯控應急物資運輸保障任務共17輛/次、駕駛員8名,往返福州、廈門、莆田、泉州和漳州等地,共360多件計210噸的醫用物資送往抗“疫”一線。參與“莘口鎮偏遠山區精準扶貧”和“富興社區精準扶貧”活動,對貧困家庭及傷殘人員進行捐贈;參與“三元區光彩助學”活動,捐款4萬多元幫助19名貧困學生園讀書之夢;貧困職工林家祿突發急性腦干出血危在旦夕,他組織公司員工進行“愛心捐款”活動,募捐到的善款達5萬多元,并及時把愛心捐款送到正在治療的患者手里,幫助他渡過了病魔的難關;參與三元區統戰部、中村鄉“百企幫百村”活動,對中村鄉貧困家庭及留守老人進行幫扶,給予一定的救濟和關懷。
他始終認為,飲水思源,致富圖報,是一個企業家的良心和責任,社會多一份愛心,就多一份祥和,多一份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