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謝圣耀,柘榮縣雙城鎮溪坪里的老街坊無不稱道。今年69歲的謝圣耀,投身民間調解工作已有15年,本該在家享受天倫之樂,卻初心不改,多年來秉承謝氏家訓公道辦事、熱心助人,成為大家最信任的“和事佬”和最貼心的“熱心人”。
走進謝圣耀家中,順著院子里的休閑走廊迎面就能看到墻上掛著“孝父母”“和鄰里”“尚勤儉”“明趨向”等幾個家風家訓牌。當地許多歷史遺留問題和鄰里糾紛正是在這謝氏家訓的見證下一一迎刃而解。
謝圣耀先后擔任過縣人大代表、黨代表,獲評市先進志愿者、金牌調解員、省人民調解先進個人,并于2018年5月被司法部評為“全國人民調解工作先進個人”。近三年來,謝圣耀和事佬工作室一線就地化解矛盾糾紛131起,為實現小事不出片區,大事不出社區,推動社區平安共建共享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熱心接待,耐心聽訴
都說“清官難斷家務事”,而一個街道一個社區就像一個大家庭,生活久了難免就會因為各種雜事產生矛盾,解決不善還會影響社會和諧。
為了化被動為主動,實現源頭化解,謝圣耀把自家小院改造成了供居民納涼飲茶的休閑亭廊,還自備各類法制報刊、雜志、宣傳冊等共居民閱讀,熱心為群眾聯系咨詢涉農、涉法等各類問題。
謝圣耀說,在閑話家常輕松氛圍中可以及時洞察糾紛苗頭,達到早介入、早化解的良好效果。
有一次,謝圣耀從姑嫂們的談話中得知居民謝某因建房債務問題引起了婚姻家庭矛盾,他便主動查詢二女結扎戶幫扶政策,幫助謝某家庭申請貸款并承擔起了相應擔保責任,協助其利用自家房屋開設小賣部,使其走出經濟困境,家庭也重歸和睦……這只是他多年調解糾紛的一個小小縮影。
恒心疏導,細心分流
由于多年處理群眾工作,謝圣耀養成了隨身攜帶民情筆記的習慣,隨時記錄信息和群眾訴求,一本本“筆記本”成了搭建起政府與群眾快速溝通的橋梁。
在溪坪舊街改造初期,群眾圍繞怎么拆怎么建等內容爭論不止,政府建設方案幾易其稿,征求群眾意見始終無法通過。作為溪坪里謝氏宗祠理事會前任會長的謝圣耀充分發揮了“娘家人”的自主性,通過組織沿街拆遷戶民主商議,向政府傳達了“自己的街道(房子)自己建”的群眾共鳴,最終協助鎮政府合理引導,確立了“政府統一開發、居民自主建設”的原則,和諧完成改造項目。
近年來,謝圣耀通過梳理民情筆記和調解記錄,幫助群眾反饋落實環境衛生整治、路政設施修復、土地確權等民生事項二十余次。
公心調處,慧心解難
每調解一起糾紛,謝圣耀就把依法辦事的理念植入當事人心中,把和鄰里、明趨向的謝氏家訓內涵傳達到群眾心中。
社區居民關某與謝某因下水管道和土地權屬矛盾糾紛,各執己見,爭吵不休,且因謝氏宗族人員參與,事態持續擴大,為及時避免矛盾激化,謝圣耀及時介入穩住局面。他充分梳理各方意見,采取背靠背分析、論理、游說,適時提出了謝氏家族“和待鄰里,寬厚謙恭”的家訓,使雙方態度軟化,再進一步面對面進行溝通,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雙方最終協商一致,使一場可能印發群體沖突的矛盾糾紛得以平息。
和事佬工作室成立以來,謝圣耀堅持“事實為依據、法律為準繩”,同時兼顧民間習俗、鄉規民約,利用鄰里關系好、家庭情況熟的優勢,使“清官”難斷的“家務事”自主化解。通過“土話”“軟話”把理說透、把情道明,讓群眾更容易接受、更愿意接受。
近年來,謝圣耀還協同化解了兩起跨縣市的事故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持續十九年的青嵐庫區移民林權糾紛、涉及二十余戶群眾的縣物流園項目墳墓遷移糾紛等歷史遺留問題和突出矛盾11起,筑起了維護社區和諧穩定的“第一道防線”。
助人為樂是美德,可在謝圣耀心里,這早已經成了本分。他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真心實意把街坊鄰居當家人,無怨無悔地奉獻社會。多年來,他街坊調解的事情多得數不清,在他眼里他只是做了微不足道的小事,只是在盡一個黨員義務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