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聳立的牛山島燈塔,就是一座歷史的豐碑。
牛山島燈塔位于離臺灣新竹只有68海里的平潭島上一個無人居住的小島--牛山島,處在臺灣海峽北段,屬東海航海保障中心管理,始建于1873年,1945年毀于戰爭,1987年重建,塔高24米,燈高94米,射程24海里,為中國東南沿海最大燈塔。該燈塔是臺灣海峽北部的主要助航標志之一,所有進出臺灣海峽的船舶都要依靠它進行定位、導航和轉向。
而這座島是出了名的交通不便、資源匱乏的島嶼,1982年需要上島一批人員進行恢復發光及整修作業,這讓不少人打起退堂鼓。“沒人上,我先上!”那一年年僅25歲的俞兆月,下定決心從一名教師轉崗登上牛山島。昔日青蔥少年,今已兩鬢斑白,俞兆月等一批人員默默守護了牛山島燈塔30載歲月年華。
島上耐寂寞,苦干顯擔當
選擇牛山島,就是選擇苦日子。80年代初島上還沒有通電,只能靠點蠟燭或煤油燈;沒有液化氣,只能拔些雜草或撿些樹枝來生火燒飯。條件雖艱苦,但那時的俞兆月還年輕,身上憋著一股干勁、拼勁,認為守護燈塔,保證過往船舶的安全是一番了不起的“大事業”。慢慢地,俞兆月與這批守塔人一起相互鼓勁,苦中作樂,以島為家,開始了“桃花島”般的生活。
牛山島惡劣的氣候條件常常令人頭疼。一年中風力7級以上的天數達250天左右,這給日常的交接班帶來許多困難,特別是無法及時補充蔬菜食品。記得有一年春節持續大風,俞兆月和幾個同事被困在島上足足54天。由于所帶食物有限,眼看著食物一天天減少,一日三餐已無法保證,只能一天吃兩餐,后來降為一天只能吃一餐。除夕夜,他只吃了一頓米飯配鹽水的年夜飯。而這年夜飯里夾雜著俞兆月幾個守塔人的談笑風聲,其樂融融,這頓年夜飯也成了俞兆月這輩子最難忘的一次年夜飯。同樣的情況時有發生,有一年冬季刮起了10級左右的大風,連續刮了一個多月,后來連儲備食物都全部吃光了,即使曾經想過種植瓜果蔬菜,但因島上土壤也根本無法種植。俞兆月只好帶領著大家四處挖點野菜填填肚子,充充饑。等到風力稍有減弱,補給的食物才從島外運來,方解燃眉之急。這送來的食物,仿佛是大家的救命稻草。由于島上吃不到新鮮的蔬菜,帶上島的肉類食品也易腐爛,又因常年在潮濕、鹽份重的空氣里生活,俞兆月患上了甲亢和胃病,胃痛時常發作,受島上條件的限制,只能強忍疼痛,能撐則撐。
臺風天就是守塔人的夢魘。一年中臺風多達四五次,記得有一次超強臺風正面襲擊牛山島,風力達17級,燈塔的外圍墻被吹倒100多米,廚房北面的幾扇大門也被刮倒,俞兆月和同事見狀,試圖爬出去封門。不料,一股勁風把他們連人帶門卷起,又摔在圍墻腳下,如不是被圍墻所擋,早已掉入墻外懸崖……
日出日落,潮漲潮息。俞兆月這些守塔人的生活單調而枯燥、孤獨而寂寞,艱辛而困苦。但越是艱苦越顯擔當,他們默默地為過往船舶指引航向,為航海人照亮心的歸程。
勤上“必修課”,巧當“蜘蛛俠”
燈塔的日常保養維護是守塔的“必修課”。
每年一次的燈塔圍墻粉刷保養工作是最為艱苦的。燈塔圍墻的墻體是由雜亂的石頭砌成,墻面凹凸不平,內外粉刷總面積達5000多平方米,粉刷一次要用掉1400多公斤涂料,60多把刷子。而涂料從大島縣城運到澳前碼頭再轉運到牛山島碼頭,需要經過車和船的一路駁轉。然而,更令人望而卻步的是從牛山島碼頭到燈塔的一條長500多米的石棧道。山路崎嶇不平,沒有任何交通工具,只能靠俞兆月和大家的肩和手,一桶一桶地挑上去,手提上去。就這樣,往返數十趟下來,大家的肩膀和手全被磨破了皮,起了泡。后來終于有了柴油機發電,但柴油運送也成為一大難題。每年發電用的柴油大概需30噸,為保證正常供應,每次都是他組織大家一起一擔一擔挑上去,來回每人要挑幾十擔,直至肩腫了,手麻了,腿邁不動了。
燈籠的維護工作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塔高約24米,燈高94米,燈籠上沒有任何著力點,俞兆月和同事們只能靠身上綁緊安全繩,使用巧勁進行半懸空作業,儼然成了海上“蜘蛛俠”。中午時段,燈籠內的溫度高達60多度,人悶在里面,汗流浹背,擰一擰身上的衣服,汗水一個勁地往下滴。作業過程中,還會經常被碰傷、刮傷。有一次俞兆月不慎手臂被刮破流血,但他強忍疼痛,堅持把燈塔維護到位才下來。由于牛山島早晚空氣潮濕,夏天給燈籠做清潔和油漆保養,只能選在上午10點到下午2點之間作業,而炎炎烈日下,待保養完成,俞兆月的胳膊都被曬脫了一層皮。
每年的風機保養,也是一件令人揪心的工作。2003年前后,島上安裝了一座10KW的風力發電機,風機塔架高達28米、避雷塔架高達32米。由于地處孤島,要專業人員上島維修保養有一定難度,這份工作自然而然地落在了守護燈塔的這些人肩上。作為班組長的俞兆月,帶領著大家把又高又重的塔架放倒后進行檢修,檢修后再立起,一道道程序嚴密而復雜,容不得半點閃失。他們就是用最簡單的工具,像“變戲法”一樣把重達幾噸的風機和塔架一次次地升起又放下,一次次放下又升起……俞兆月他們就是這樣,用他們的堅毅和執著書寫著不朽的篇章。
寧舍小家庭,也守牛山塔
長期工作生活在島上,沒有“舍小家”的無私奉獻精神和對航標事業的無限忠誠是難以堅守的。俞兆月就是這樣的人。1988年的夏天,俞兆月的愛人突然患了急性肝炎,由于島上正在進行燈塔設備維護,他無法脫身,他愛人只能一個人住院治療,托親友幫忙照看。在他愛人先后兩次生孩子時,俞兆月都在牛山島燈塔上值班,不僅錯過了孩子出生時剛當父親的喜悅,還缺失了作為丈夫在妻子生產時急需的陪護。等俞兆月下了島回到家,小孩都已滿月了。諸如此類的事情不勝枚舉,由于長期的守島生活而疏于對家人的照顧,俞兆月刻滿歲月滄桑的臉上流露出內心對他們深深的愧意。
舊貌換新顏,不變守塔情
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航標新設備的應用,牛山島燈塔一改以往生火造飯、點蠟就餐的落后場景,柴油機換成了太陽能,柴草變成了液化氣,還添置了電風扇、冰箱、衛星電視等設備,住房也全都進行了裝修改造,面貌有了新變化 ,而不變的是在牛山島燈塔墻面上赫然刻著的那句醒目的標語:“以島為家守燈塔,以苦為榮作貢獻”,這句樸素的話正是俞兆月等牛山島守塔人三十年如一日風雨堅守的真實寫照,也是牛山島燈塔精神的完美詮釋。
2018年,俞兆月一批牛山島守塔人默默守塔的事跡受到媒體和社會的關注,受邀參加“感動福建十大人物”評選,獲得感動福建十大人物提名獎。他們守護臺灣海峽一方水域平安的感人事跡也在八閩大地傳播開來,這種不忘初心、以身守塔的精神得以弘揚,牛山島燈塔班組也先后獲過“上海市紅旗班組”(當時燈塔隸屬于上海市海事局)、“福建省五一先鋒號”等榮譽,成為航標業一面不倒的精神旗幟。
牛山島守塔人用精神和信仰標記時代,用實干和奮斗鐫刻榮光。信念如磐,一脈相承。如今,新一代牛山島守塔人接過俞兆月等老一輩守塔人的衣缽,繼續發揚他們不變的精神,薪火相傳、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