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海燕,古田縣鶴塘明艷茶葉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她是一個生于偏遠山村家境貧寒的農家女孩,因父親突發重病,學業未成便輟學回鄉;一個心存善念樂于助人的純樸村姑,因不甘平凡而勇闖逆境成功逆襲;一個篳路藍縷創業維艱的草根掌門,因不忘初心而慈烏反哺報效桑梓,最終贏得社會各界和廣大群眾的高度贊譽。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農民外出務工難,農產品銷售難,余海燕努力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以茶為媒,多措并舉,帶動村民多元化發展茶業,協助政府做好脫貧攻堅,振興鄉村經濟。2017年以來,她陸續被評為“第十屆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全國鄉村優秀致富帶頭人”、第五屆寧德市道德模范。
發展實業引富路
疫情過后,春播、春收在即。余海燕帶領200多戶入股合作社的農戶,及時采收春茶1200畝,每畝茶青1000多公斤,每戶增收數萬元。她與農戶一起種植食用菌、大豆等數百畝,采用合作種植、包銷產品或示范引領、幫扶資金等多種方式,風險她擔當,利益共分享,努力幫助農戶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發展實業脫貧致富。比如,余海燕年初從省農科院引進50公斤高蛋白大豆新品種的種子,無償提供給大橋鎮錢厝村的貧困戶錢本真等3戶村民,利用農村廢棄的宅基地復耕地,共種植75畝。在大豆整個生長過程中,余海燕在百忙之中總是擠時間入戶,手把手教導種植戶各項栽培技術,各項措施及時落實到位,確保了新品種試種成功并獲得豐產。為了保障農戶的收益,在種植之初,余海燕就與三個種植戶以10元/公斤(市場價5元/公斤)的高價簽訂了產品回收合同,僅此一項就為三個種植戶增加收入11.7萬元。
吸收就業架金橋
2020年,泮洋鄉的余其德、李琳等3名省定建檔立卡貧困戶,慕名而來尋求幫助。余海燕根據每個人的文化水平和年齡、家庭情況等不同特點,因材施策:幫助余其德、錢本真種植高蛋白大豆,發展產業脫貧增收;聘用李琳在合作社工作,李金敏在泮洋草莓基地工作,付給每天酬資180元/人,每人年均收入3.6萬元以上,架起就業金橋。
2015年起至今,余海燕一直承擔著縣、鎮計生協會的“幸福工程貧困母親扶助”行動,與14名貧困母親結對子,保證她們在合作社務工年收入6000元以上,并年底再分紅650元,成功幫扶14位貧困母親脫貧。2020年,寧德市計生協會要求余海燕繼續承擔此項工作,她二話不說就應承了,截止目前共與70多位貧困母親結對幫扶。
余海燕的茶葉基地,在2020年采茶時節,吸收周邊村貧困家庭的女工160多人,從事采茶、制茶等工作,酬資150元/人.天,讓農婦實現家門口的就業。
“輸血強身”巾幗志
在發展產業助力村民脫貧致富的同時,余海燕還注重提升社員、村民從業的科技水平,著眼長遠,致力于智力扶貧。在縣農業局、省茶科所的幫助下,余海燕成立了“閩之艷”農民田間學校,邀請農科院專家來基地現場指導、培訓,一年來共舉辦茶葉、食用菌培訓班17期,培訓農民350多人次,并免費提供技術資料500多份,努力提高村民農業栽培,農產品加工和農業企業的管理水平。
2020年8月,她積極響應農業農村部、組織部和都江堰市委學校(成都村政學院)組織的“我們在一公里”黨員志愿者五年跟蹤問效活動,走進湖北恩施州咸豐鎮朝陽寺鎮五龍坪村,帶去自創的十方田茶葉枕頭樣品,啟發村民探索茶文化文創產品發展新思路,并與張鐮曦等貧困戶簽訂種植技術幫扶協議,結對謀發展;深入該村白茶種植基地,把她如何利用茶樹修剪枝變廢為寶,發展“茶-菌-肥循環”種植技術傳授給村民,鼓勵大家多元化創新發展茶產業,加快脫貧攻堅步伐,實現鄉村振興。
扶弱濟困顯溫情
對于沒有工作能力的老弱病殘貧困戶,余海燕則慷慨解囊直接給予經濟上的扶持幫助。2020年3月,疫情正酣,余海燕向福州呂嶺敬老院、美善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等機構共捐贈了200份(100斤)香菇干品,價值8000元。7月,她又出資4500元為37戶貧困母親投保了“康馨”保險,總保額達351萬元,用于大病保險,解決貧困母親的后顧之憂。8月15日,再次通過寧德市希望公益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向新疆呼圖壁縣貧困家庭的子女送上助學基金3000元幫扶期為2020至2023年連續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