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學院附屬小學大門 省委文明辦供圖
文明,是一顆溫暖幸福的種子,是一份人生幸福的開始,三明學院附屬小學在“為學生幸福人生奠基”的辦學宗旨下,在文化涵養中,澆灌文明之花,播下“福澤”教育的種子,學生們在多彩文明校園里,盡情綻放,享受幸福,傳遞幸福。
師愛澆灌是文明孕育的“搖籃曲”
夜幕降臨的校園燈火通明,一年級的心妍同學從“課后托管服務班”走出來,興奮地向來接她的爸爸飛奔去,緊緊抱住爸爸,滿心喜悅地向爸爸匯報了在“課后托管服務班”的學習情況......
心妍同學的媽媽生病了,爸爸又在沙縣上班,每天下班趕來接孩子都要近六點,這給心妍爸爸帶來了巨大困惱,而附小結合上級文件精神及時開設“4點半”學校,給他解決了難題。心妍爸爸十分感激地對帶隊的老師說:“附小作為三明市首個開設‘課后托管服務班’的學校,急家長之所急,想家長之所想,我們再也不用擔心孩子放學后無人照顧了。”在附小,像這樣課后無法照顧孩子的家庭不在少數,從2018年起,學校共開設43個“課外服務托管班”,讓1237名學生受益,孩子們在志愿服務教師的輔導下做作業、學書法、跳繩......各式各樣的課后活動讓學校成為這些被“留下”孩子的港灣,也讓忙于工作的父母感受到了心安。
有一種風景最為雋永,那就是師魂。周末和假期,一批又一批的附小教師穿上紅馬甲,帶上紅帽子,爭做志愿者。他們奔走在小區和街道上,清理垃圾、文明宣傳、文明勸導,廣大市民紛紛點贊,志愿者錢斌超老師說:“生活在全國文明城市的山城三明,是我們的驕傲,我們要為文明城市貢獻自己一份微薄之力。”
在老師們的帶動下,學生們先后參加一路社區“我們的節日”文藝演出、疫情防控志愿服務活動等;開展無償獻血、綠道清掃等活動;開展“同在藍天下,共讀一本書”圖書捐贈活動,向新疆和云南少數民族孩子捐贈圖書5000多冊;學生自發組織“小蜜蜂義工隊”“紅領巾文明禮儀崗”“學雷鋒愛心聯盟”,用行動踐行“向上有愛、向善有品、向尚有德”的校園文化。
立德塑身是文明推進的“進行曲”
“與人相見說‘您好’,言行不妥說‘對不起’,迎接客人說‘歡迎’,臨分別時說‘再見’......”。附小四年段語言禮展示活動上,楊皓軒同學正歡快地打著快板......
“一二三四五六七,排隊有序快靜齊”、“三列直行,行進有序”,校園里,學生集會口令整齊而響亮......
自校園小公民規則素養推行以來,同學們熱情高漲地投入了知規則、學規則、用規則的行動中,做到“五個一”和“八個禮”,從“問候禮”“課堂禮”“集會禮”“放學禮”“乘車禮”“家庭禮”等方方面面,做傳遞文明的小使者,先后一批的規則之星閃耀在附小的校園里。
厚植文明沃土,滋養學生茁壯成長。學校先后帶領學生走進科技館、消防大隊、環保局等共建單位開展校外學習;組織六年段學生參加市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活動,成為首期參訓學員;開發“幸福七色花”年段分級體驗課程,助推學生拔節成長;開設團體心理輔導活動課、“三園聯動”勞動教育等德育品牌,把學校“福澤”元素融入每個兒童的心田,在靈動質感的德育體驗課程中浸潤和感染,實現特色育人功能。
校園文化是兒童成長的“暢想曲”
漫步在附小古色古香的墨香長廊上,細細品味一幅幅被橘色散燈映射的學生作品,柔中帶剛的隸書里吟誦著對祖國熱愛的詞,娟秀小楷中歌頌著家鄉“風展紅旗 如畫三明”的文,遒勁有力的大楷上書寫著中國夢暢想的詩......
正如家長們稱贊的“學校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兒童的身影,彰顯著文化的氣息”。學校以“福于心 澤于行 育于果 立于人”的辦學理念,將兒童立在學校正中央,2020年夏天,附小的校園發生了嶄新的變化。新建起的墨香長廊掛滿了“小書法家”們的作品,墻上貼滿了孩子們天馬行空的想象,更有剪紙、水墨這樣富有中國風的藝術品布滿教學樓層的各個角落,三明學院附屬小學的校標,也是出自學生毛璟暄的巧手。
學校打造以“福澤”為核心元素的幸福校園文化建設格局,建設“慧福園”“健福園”“美福園”“澤福園”“造福園”,彰顯環境文化浸潤師生精神文化發展。開辟學校文明宣傳陣地、“校園幸福生活”文化專欄、“驕傲附小人”文化展廳等,引導師生汲取身邊榜樣的正能量。附小正是以這種向上、向善、向尚的文化孕育了屬于自己的校園文明。
一曲搖籃、一曲熱烈、一曲暢想,新時代的附小人攜手彈奏“福澤育人”的交響曲,為孩子的成長帶來無限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