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普通的客家女,兩個家庭的患病老人,十幾年的精心照顧。
余先招這是一個在客家農村里很常見的名字,但是在清流縣嵩溪鎮黃沙口村,提起這個名字的主人,大家都贊不絕口。一個普通的弱女子,為什么這么多人點“贊”呢?
知難而上 一視同仁
2009年在意大利打工8年返鄉探親的余先招,結識了愛人余老師。余老師有腦梗的殘疾老父和7歲的女兒,妻子離異,母親早逝,無房無車。余先招才30幾歲,有房有店面,沒有兄弟,三姐妹中是老大,大妹定居國外,小妹住在三明。那時起,余先招夫妻倆就得上下忙著照顧兩家的三個老人。余先招在學校食堂工作。每天早上5、6點就得起床,到食堂煮飯或準備家里的早飯,然后洗刷老人放在房間的便桶。還要侍候老人吃飯吃藥。2012年余先招自己的母親,也患腦梗留下后遺癥,行動不便。這樣一來,夫妻倆的擔子就更重了。老人殘疾又耳聾眼花,臥床多年,心中苦悶,還經常發脾氣,有時生氣不吃飯。這時候,余先招就忍氣吞聲,好言相勸。為了讓老人的胃口更好,她虛心向人學做傳統客家菜。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認真的學習,余先招也能把傳統客家菜做得色香味俱全。
同甘共苦 分工協作
夫妻倆,不僅要照顧雙方老人,當時還有一個才7歲的小女兒。兩個家,倆人兵分兩路,你照顧老的,我就照顧小的;你做飯,我洗菜;我洗衣,你拖地;幾乎都沒法閑著。余先招積極支持愛人工作,總把家務活往自己身上攬,讓丈夫留更多精力在教學工作上。俗話說“老人如小孩”,老人有時心情不好,或者夫妻倆一時疏忽,照顧不周,老人們也會怪罪發脾氣,總是余先招輕聲細語地安撫,她擔心余老師的職業習慣--嗓門大,也不善于撫慰老人。作為一名教師,又擔任班主任工作,余老師確實難以面面俱到。夫妻同心,其利斷金,十幾年來余老師常受鄉鎮或縣表彰,去年還獲單位年度考核優秀。余老師說,在家境如此困窘情況下,自己工作方面能出些許成績,確實離不開妻子的鼎力相助。
老人們在精心照顧下,病情得到控制;孩子們在溫暖關懷下,快樂成長。其中也有遺憾。2016年底余先招母親身體不適,檢查結果為腦瘤,到三明、福州住院,夫妻倆輪流跑醫院照顧。2017年,母親在福州手術后再也沒醒來。
無怨無悔 善始善終
2019年余先招到鎮衛生院食堂工作。2020年的春節,因為新冠疫情,醫院食堂也沒有放一天假。余先招就想盡一切辦法,既不耽誤工作,也不影響照顧家人。每天早上,她戴著口罩幫食堂采購時,幫家里要用的東西也買好,下班帶回家,盡力讓家人安全開心地度過這個特別的春節。她在醫院食堂的表現也受到領導和醫護人員的好評,夸她是“值得信任的后勤戰友”。
長年累月在食堂,在家里,洗碗,炒菜,拖地等。余先招自己也是累出頸椎病,肩周炎??墒巧钸€要繼續,無論前面的路是平坦還是坎坷。哪怕愛人的殘疾父親七十多歲,自己的老父親也八十多歲了,余先招常說:“我們自己是父母養育大的,自己也會老的,我們現在也為人父母,總得給孩子們做個榜樣,一代一代人都是這樣過來的?!边@或許就是一個客家巾幗對孝老愛親的質樸詮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