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區志愿者登上高山,來到軍營村、白交祠村教學點,引導高山留守孩子通過閱讀開眼界、學禮儀、展現文明風尚(同心慈善會 供圖)
文明風10月19日訊(通訊員 張珺 張榮森 楊心亮)秋日的黃昏,樂海城市廣場周邊的商家們迎來了一天中最忙碌的時段,干凈的店面、飄香的飯菜,吸引眾多食客光顧。走出廣場往鳳祥西路,兩邊的林蔭道停車位上,車輛整齊擺放,秩序井然;馬路一側的雪樵公園,社區的老年舞蹈隊和歌詠隊輪番登臺,志愿者們有序忙碌……
祥平街道鳳祥社區的秋日盛景,也是同安區扎實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建設、打通思想理論傳播“最后一公里”的生動縮影。在同安,138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實現基層全覆蓋,已經成為廣泛凝聚人心、培育時代新人、弘揚時代新風的堅實陣地。
作為全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第二批試點,近年來,同安區一方面全域推進陣地建設,夯實基層文明實踐基礎,另一方面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創新宣傳服務模式,并通過科技賦能,線上線下相結合,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真正融入群眾生活。
更精準
群眾需要什么
文明實踐就開展什么
9月中旬,一堂生動形象的心肺復蘇急救培訓課在濱海社區開展。同安區紅十字會的講師黃慶春耐心講解,并通過現場演示,向社區居民傳授日常急救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這堂培訓課并非常規的社區服務項目,而是應社區居民的要求,由群眾在同安區新時代文明實踐智慧云平臺上先點單,再組織開展的。
急救培訓課程辦進社區的背后,是“老百姓需要什么,文明實踐就做什么”的核心理念。同安區委文明辦相關負責人說,在問卷調查和社區入戶摸底的基礎上,街道和社區了解到群眾的需求,相應的文明實踐活動就辦了起來,這樣的需求導向服務方式,破解了以往“服務”與“需求”兩張皮的問題,讓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更貼近群眾、更有成效。
希望農村產業致富扶持多幫帶、希望小孩上學更方便、希望社區的草坪都有專人看護……每有一個心愿,就意味著多一項針對性舉措。
在鳳祥社區,為解決學生接送不便、較少陪伴的問題,借助文明實踐站平臺,黨員干部、志愿者輪流值班,辦起了“四點半教室”,孩子們在實踐站內寫作業、看書、玩游戲、畫畫,還沒下班的家長感到很放心。
“群眾需要的和政府開展的,往往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同安區委宣傳部負責人介紹,今年8月,廈門首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智慧云平臺在同安區上線后,較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智慧云平臺實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融媒體中心+學習強國”的一體化運行模式,整合理論宣講、社會宣傳、教育服務、文化服務等七大志愿服務平臺,并廣泛征集群眾志愿需求及志愿者服務意向,推出“定制服務”,形成精細化對接、實現精準化服務。
“群眾有什么問題、需求,在平臺上發個微心愿,很快就會有志愿者對接服務。”前幾天,廈航高郡小區獨居在家的王大爺要更換燈泡,他在智慧云平臺上求助,不到半小時,社區志愿者就上門幫他換好了。
更值得稱道的是,智慧云平臺形成了“發布—派單—接單—執行”的整套流程,并嵌入評價模塊和積分商城,對相應的志愿服務進行打分,對優質的志愿服務予以獎勵。
類似網購評分機制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智慧云平臺如今已經在同安區全面鋪開。從基層理論宣講到家門口的道路修繕,從群眾志愿服務到傳統文化節日活動的開展,群眾都可以通過線上點單報名參與,同安區已經將新時代文明實踐的觸角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