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福建足跡”暨“福建影響力”系列活動優秀案例展示
“福建影響力”背后的脫貧故事
東南網記者 馮川葉 李姍姍
林鎮峰在農場采收百香果。
下杉溪村的農產品進駐福建文創市集。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近日,由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指導,省委網信辦、省委文明辦、省扶貧辦、福建日報社(報業集團)主辦,東南網、“學習強國”福建學習平臺承辦的“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福建足跡”暨“福建影響力”系列活動優秀案例正火熱征集中,全省各地、各部門單位積極推薦決戰脫貧攻堅中涌現出來的優秀案例。
本期案例展示,挖掘了優秀案例背后生動的脫貧故事。這些脫貧故事是各地各部門創新幫扶模式的實踐成果,也是“福建影響力”的真實寫照。
福建民俗博物館:用文創給“助農”插上翅膀
在日前開辦的福建文創市集中,一列“助農號”列車尤為引人注目。這是來自福建民俗博物館與對口幫扶村建甌市龍村鄉下杉溪村聯合帶來的愛心助農攤位。這里展售的都是當地優質的綠色農產品。
下杉溪村是省級扶貧開發重點村。錐栗、毛竹、楊梅、竹蓀、高山生態蔬菜等綠色產品是這里的主要產業。由于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便,這里的優質農產品“藏在深山人未知”。
“結合了實際情況,決定用文創為農產品賦能,用文創的思路助力脫貧攻堅。”福建民俗博物館在多次考察后,就確定了幫扶的方向與對策。福建民俗博物館利用手中的文創資源為村里請來了包裝設計團隊,將文化符號注入包裝當中,讓朱熹、袁樞、練雋等文化名人“穿越”帶貨,為家鄉特產代言。同時,福建民俗博物館借助福建文創市集承辦方的優勢,為下杉溪村設置了愛心助農攤位。
“我們短短一個小時里就賣出了60多份的產品,價格合理。更讓我們開心的是,還有不少顧客加了我們網店的微信,成為我們的回頭客。”村里的致富帶頭人周文暢、葉金蘭夫妻倆對于初涉文創的體驗非常滿意,他們說,客戶一看我們的包裝就知道我們來自建甌,嘗過我們的產品就能感受到我們的品質,不愁沒有回頭客。下一步,福建民俗博物館正和他們一同在產品品牌化上繼續發力,用文創為助農插上翅膀。
泉州市婦聯:“電商+農戶”鋪就巾幗致富路
“直播是今年很火的趨勢,我這邊的貨都是直接到樓上的入駐企業拿,他們讓我免去了囤貨的成本,更多的流動資金可以投入到店鋪運營操作里去,目前直播效果不錯,每天晚上有幾百元營業額。”在永春縣蘇坑鎮電商園里,貧困戶張佳美對于直播賣貨已經非常熟練。2018年,在了解到張佳美高中畢業工作不穩定后,鎮里在電商園為她安排了公益崗位,每月有2000多元穩定收入。電商協會婦聯還安排專人對她進行電商知識培訓,如今,她已經把自己的網上陶瓷商行打理得有聲有色,每月還能增收一兩千元。
蘇坑鎮電商園是永春首個鄉鎮級電商園。在泉州市婦聯的引導下,2019年這里成立了電商協會婦聯,創新“電商+農戶”模式,采取“一對一”精準扶貧方式,將電商園打造成為婦女創業就業基地。張佳美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如今,電商銷售已經能夠滿足張佳美和家人生活所需,她還努力用自己這幾年所學的經驗,去幫助其他女性創業者。
2018年,蘇坑鎮電商園被評為“泉州市級婦女創業就業成效明顯點”,借助電商園平臺,不僅為當地農副產品打開了新銷路,增加女性就業崗位,還通過培訓,培育出多家農業互聯網企業,帶動廣大婦女在家門口創業。在泉州市婦聯的牽線下,當地也正整合資源,探索更多貧困戶增收新渠道。
平和縣家庭農場:“逆行”大學生扶貧又“扶志”
漳州市平和縣安厚鎮,這個坐落在靈通山山腳下的小鎮土地肥沃、山清水秀。8月的鑫華源家庭農場里,工人們正在采收百香果,還未走近便聞到一陣沁人的芳香。
2016年,農場積極響應精準扶貧的號召,吸納了建檔立卡貧困戶林其海到農場就業。林其海年近六旬,一家六口只有他一個勞動力。一開始,林其海總是推脫道:“我不會,我怕干不來。”對此,農場負責人林鎮峰不厭其煩:“沒關系,不會你就聽我講,跟著我做,我來教你。”手把手教學,從精神上幫扶,“扶”起林其海擺脫困境的信心和斗志。經過三四年的學習,現在林其海已經能達到和普通工人差不多的技術水平。林鎮峰深知,開展扶貧工作必須要針對不同的情況精準施策。有的農戶存在“等、靠、要”的依賴思想,因此,扶貧必先“扶志”。
畢業于福建農林大學園藝系的林鎮峰,學以致用,自2005年開始,他根據農業生產的季節性規律,開展農民培訓科技講堂,有針對性地對貧困戶開展專題式、項目化技術技能培訓,幫助其創新農業生產經營技能和建立現代農業管理理念。自2018年開始,農場每年拿出1.5萬元在當地小學設立“鑫華源農場獎教獎學基金”,鼓勵農村孩子努力學習,實現人生價值。“逆行”大學生林鎮峰返鄉創業辦農場,農場雖小,卻在扶貧攻堅路上發揮了大作用。
光澤縣合作社:稻魚綜合種養發展特色產業
張忠傳曾是南平市光澤縣止馬鎮仁厚村的貧困戶。這些年依靠合作社的稻魚綜合種養特色產業,張忠傳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2016年,村民眼中的能人周建仁將村里600多畝土地盤過來,成立了聯農專業合作社,開始全新的稻魚綜合種養特色產業。這種模式稻魚共生,魚米兼得,讓每畝稻田的效益增加1000元至1500元,村民可選擇土地入股、土地流轉等方式合作,讓種田有了新盼頭。張忠傳家的四五畝土地流轉到了合作社,每年有了800多公斤干谷價值的土地流轉金。而且,張忠傳也成了合作社的一名工人,每年工資收入1萬多元。依靠好政策,張家易地搬遷,住進了鎮區75平方米的新房子。今年,張忠傳的大女兒馬上就要當上教師,家里的光景是芝麻開花節節高。
不僅是張忠傳家,全村100多戶都受益,戶均增收8000元以上。在對口幫扶中,惠安縣不僅提供了資金支持,更在產業協作、商務合作上給予了幫助。從一個點到全縣,仁厚村稻魚綜合種養特色產業正向各鄉鎮輻射,形成“1+N”的產業示范帶。去年開始,華橋鄉、寨里鎮、鸞鳳鄉紛紛加盟,以合作社分社的形式,共享仁厚村的聯農牌子,聯手做大做強這個特色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