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創新 延續舌尖上的最美味
黑豆發酵。 東南網記者 顏財斌 攝
寒來暑往,堅守不易,即便年逾60歲,他也仍在努力。然而,古法制醬以其產量低、耗時長而被許多年輕釀制學徒工望而卻步。劉團結透露,對于這項技藝的延續,他一直都在暗中觀察,物色合適的人選。
“要責任心比較強、對行業感興趣又有悟性的人。”劉團結坦言,這行業十分辛苦,能堅持下來的人寥寥無幾,因此一定要選能吃苦耐勞,并且是真的特別想學的人,才能將這項技藝傳承下去。
如今,他計劃在現有崗位中尋找有一定基礎的人選,安排工作讓其邊做邊學,先打好基礎后,再傳授一些復雜的關鍵點。
“其實做這個,也是要做到老,學到老。”劉團結自己也仍不斷在學習、摸索,以求讓醬油的風味、口感能越來越好,讓舌尖上的最美味得到更好地延續。
記者了解到,在多年的“古法”傳承中,劉團結并沒有默守成規,而是在保留古法釀造技藝不變的情況下做出了創新。他以旋轉壓力鍋替代桶蒸工藝,解決了黃豆蒸煮中存在的夾生問題,也大大節約了時間和燃氣成本。
此外,在他身后,也少不了企業所作的努力。由于現代工藝的缸,遇到咸的東西滲漏得厲害,于是每年廠里都會派人去廈門、閩南一帶鄉下去收缸。“古龍曬場上的六萬多口缸都是從民間收集而來的傳統醬缸,最早的可追溯到清朝。為了守住古法醬油釀造的味道,修補和維護老醬缸這門老手藝也已成為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劉團結說。
日復一日的守護,他與醬油打了一輩子交道。望著雨中的六萬多口醬缸,劉團結說道:“回過頭看,很辛苦,也很欣慰。”這句簡單又樸實的話語,道出了他對這門技藝深厚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