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考評團成員實地開展市容考評。(資料圖)
文明風5月12日訊(通訊員 朱道衡 蘇芳杰 蔡劍明)城市顏值在于長久養成,文明創建非靠一朝一夕。在廈門,有這樣一群老人,他們放棄退休后安閑舒適的生活,奔走在城市管理監督考評服務中。
無論是烈日當空,還是刮風下雨,平均年齡超過60歲的他們都以飽滿的熱情,踏實的作風,深入全市大街小巷,問民情、聽呼聲、找問題、提建議、促整改,開展考評活動。他們就是廈門市城市綜合管理特邀考評團,同時也是一支老黨員服務隊,這支30人的隊伍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城市的“啄木鳥”,呵護城市容顏,擦亮文明底色,讓城市品質提升的碩果結滿了廈門的每一寸土地。
獻余熱
不辭辛勞嚴格市容考評促整改
特邀考評團成員敢于挑刺、敢于較真,不僅深入現場調查,還通過多種線上渠道獲取群眾反映的問題,詳細記錄、分類整理。
4月下旬的一個清晨,市特邀考評團的成員們早已集合出發,考察同安城鄉接合部的環境衛生和市容市貌。在集安路附近,過去并不寬闊的道路時有流動攤販占道經營,個別店家也跨店經營,將貨物及廣告牌放在街上,經過特邀考評團幾次督查,如今占道經營現象消失了,交通暢通了,地面也更加整潔干凈了。
“群眾將我們比喻成啄木鳥,就是因為我們能夠及時發現問題、督促問題解決、推動城市管理機制創新。”特邀考評團的團長鄒梁波說道。他曾經擔任廈門警備區副司令員,有著軍人的干練和認真。“促進城市面貌品質精益求精,需要我們開展精細化巡查,更需要我們在考評中敢于挑刺、敢于較真,把問題找出來,督促大家解決。”鄒梁波介紹,在開展考評工作的過程中,特邀考評團的老同志們,發揮余熱,深夜巡查、加班加點深挖城市管理問題。為了讓考評更加深入,這些年來,他自己幾乎跑遍了全市近300個村莊。
不僅深入現場開展考評調查,特邀考評團的成員們還通過微信、小魚網、微博等各種渠道獲取群眾反映的城市問題。對揪出的每個問題,考評團都會詳細記錄、分類整理,哪些是可以立即解決的,哪些是需要長期整治的,該由哪些部門單位來落實整改,他們都心中有數,并經常重返原地,保持“回頭看”的工作習慣。環環相扣的考評機制,進一步推動了城市綜合管理相關責任單位更加積極履職和創新機制,讓一系列城市管理中的難題得以迎刃而解。
在以前,島外的同安區一度考評成績不理想,為此,特邀考評團多次到同安區傳經送寶。在特邀考評團的考評指導下,近兩年來,同安區在“門前三包”、城區社區、城鄉接合部市容管理方面不斷加大管理力度,成績進步比較明顯。2019年,同安區在城鄉接合部市容管理項目考評中,躋身前列。
“特邀考評團的成員都是老同志,他們常常深夜出來考評,幫助我們發現問題,還想方設法提出一條條行之有效的整改意見,在幾次培訓會上更是向我們傳授了很多關于提升城市綜合管理水平的寶貴經驗。”同安區城管辦負責人江耀聯表示,從鄒梁波那里,他還獲得了關于城郊市容整治提升的“20字真言”:塵土不上天,泥巴不上路,戶外無焚燒,地塊無裸露。“鄒老的建議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強,對我們城市綜合管理日益精細化有所幫助。”江耀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