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臺灣規劃師李佩珍(右二)與青礁村院前社的創業團隊在一起。
4月26日,位于廈門漳州交界處的青礁村航拍全景。
4月26日,廈門海滄青礁村院前社理事長陳俊雄(中)在指導村民種植火龍果。
從廈門市中心駕車向西,經海滄大橋出島,再沿城市快速路一路往西南……在一棟飛檐翹角的紅磚古厝前,司機緩緩把車停穩,“青礁村到了?!?/span>
這個位于福建省東南一角的小小村落,自北宋建村至今已近千年,背山臨海、物產豐饒。文化底蘊厚重,“祖孫五代三尚書”“一村二十四進士”的佳話至今為當地人津津樂道。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耕讀傳承已近千年的“閩南進士名村”,卻在城市化浪潮的沖擊下一度落寞:村民們更向往體面富足的城市生活,紛紛放下農具,離鄉外出打工。
原本鄉風淳樸、人丁興旺的青礁村,成了當地知名的“空殼村”——田地荒蕪、古厝廢棄,老人生活無著,孩童少人照看。綿延千年的文脈香火搖搖欲滅,眼看著難逃拆遷的命運。
擁時不覺珍,失去方知貴。難道眼睜睜看著鐫刻著祖宗家訓的紅磚古厝被拆除殆盡,承載著鄉土情結的山水田園在記憶中漸行漸遠?世代扎根于此的村民陷入反思。
“如果村子被拆了,我們那些在外打工的親人,過年該回哪兒呢?”在當地從事鐵件加工生意的陳俊雄,是最先覺醒并行動起來的十幾個當地年輕人之一?!盁o論如何,要保住村子!”
“保住村子”,就是為了這樣一個樸素的愿望,一幫留守的年輕人和幾個心懷熱忱的臺灣同胞,在一座瀕臨拆遷的千年古村,開啟了一次復興家園的新探索,也為閩臺融合發展提供了鄉村樣本。 “我們變了,村莊就變了”
來自臺灣的規劃師李佩珍仍然記得,她第一次來到青礁村院前社時正值雨季,連日降雨讓村里的道路變得泥濘不堪。她一腳踏進泥濘,“好不容易拔出腳來,卻扯斷了涼鞋鞋帶”。
彼時的青礁村,是一個讓村里人既心懷眷戀,卻又想逃離的地方?!凹依镒孀孑呡呍诖謇锞幼。谀抢铩!标惪⌒壅f?!翱赡菚r候村里垃圾遍地,污水橫流,實在讓人待不下去。”
感覺待不下去的可不止陳俊雄。以讓李佩珍拔斷鞋帶的青礁村院前社為例,當時村里750多口人,“能往外跑的跑了,不能往外跑的想方設法也要往外跑”,留在村里的,基本都是老人和小孩,外加一些整天無所事事的“小年輕”。
“村子都要拆了,沒人愿意再在這里花心思?!弊≡诖蹇诘?0歲孤寡老人顏芳慶,對家附近幾年前的樣子記憶猶新?!澳菚r候村里雞鴨、垃圾遍地都是,門口不遠的水塘臭氣熏天”。夜晚,村子一片漆黑,沒人愿意出門,因為“你不知道一不小心會踩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