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五中 七年1班 劉欣怡
朔月高懸,清冷的月光下,樹葉子輕微地戰栗著。涼風徐徐,夜幕中的螞蟻倏地逃向遠方,空氣中彌漫著縷縷危機,有什么東西,在悄然接近著。
隨著疫情的出現,這天地近乎凝為了一點,人們把最多的關懷與援助投向了疫情高發地——武漢。一夜之間,人們口口相傳的娛樂八卦,變為了一句振奮人心的話語: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踩著枯黃的落葉,聽著細微的“咔嚓”聲,街邊玩鬧的孩童不見了蹤影,奶茶店里排著隊的姑娘也銷聲匿跡,唯有那冬日罕見的暖陽在空中撒下絲絲金光,籠罩著萬物,也是一種安慰了。人們變得足不出戶。
瞇著眼將目光投向窗外,眼底浮現的不是景象的蕭條,是透過世間萬物窺探到了點點生的希望。“人人都畏懼死亡,但他們畏懼的其實只是未知。”而那未知在我看來,都是已知。這場疫情,中國一定會挺過去,既然設定了結果,那么一切的過程都會奔著那個結果而去。
“生的希望。”那是空氣中的消毒水味兒,是穿梭醫院之中的白大褂。又是一批征調令下來,醫生們面如堅冰,或者全民族生命至上的信念,無謂生死,踏上屬于他們的戰斗道路。大災大難面前,考驗的是一個國家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至少在這兩點上,中國沒有輸!
鐘南山,這位可敬的老人,他告訴人們不要去武漢,可是在十八日傍晚,八十四歲的他,還是義無反顧趕往武漢戰疫的最前線。在風口浪尖的砥礪告訴他:要把病人當自己的親人看待,要做到盡職盡責,問心無愧。那是“越艱險越向前”的精神。鐘南山面對困難和壓力時,他是智慧而剛毅的;面對同事和病人時,他是博愛而仁厚的。他的同事評價他:誰都有個家,鐘院士心中有個“大家”。
不管過程多曲折,黎明總會到來,即使還身處夜晚,也會有月亮和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