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編《嫁妝》等移風易俗文藝節目走進基層 晉江市委文明辦供圖
文明風1月17日訊(通訊員靳雯)晉江既是全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又是福建省縣域集成改革試點和鄉村振興重點,新形勢、新任務為鄉風文明建設指引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圍繞鄉村振興目標,推動德治與自治、法治融合,使德治更有抓手、更有保障、更有實效、更有耐力,一直是晉江孜孜不懈的探求。
一是凸顯德治的時代張力。晉江建設鄉風文明,十分注重從傳統中汲取營養、以新風尚引領群眾,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大力倡導以“遵鄉約守國法、敬鄉賢報桑梓、同鄉井共守望、淳鄉俗重家教、留鄉愁傳文脈、美鄉村護環境”為主題的文明村民“六項行動”,堅持久久為功,努力成風化俗。去年5月,青陽街道霞行等五社區共訂新鄉約,同時廢除抬棺游喪等不合時宜的習俗,就是在基層黨組織引領下,由鄉賢發起、村民公議、社區監督、鄰里踐行的移風易俗自覺行動,既傳承了青陽錦繡莊明代先祖莊用賓“舉鄉賢、立鄉約、改鄉俗”的優良傳統,又使古老習俗跟上時代前進的腳步,在農村鄉間引起強烈反響。另一方面,把鄉風文明建設的點滴積累,都落腳到培養時代新人這個德治總目標上,既高舉旗幟又緊貼地氣地宣傳新思想、加強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設,引導農村群眾聽黨話、跟黨走,愛祖國、愛社會。組建一支擁有200余人、13個分隊的“微宣講直通車”隊伍,用群眾愛聽愛看的方式,既講述“晉江經驗”的來龍去脈、改革開放的滄桑巨變和新中國建立70年的風云際會,也傳播文明、科學、健康、環保的生活常識和個稅專項附加扣除、藥品價格全面下調等惠民減負政策,努力把理論邏輯變成生活邏輯,把政治語言變成大眾語言,使理想信念教育和理論政策宣傳“親民情逾重,近鄉意更明”。
二是強化法治的剛性介入。從2018年開始,晉江大力推進“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三年行動,集中力量綜合治理長殯游喪、炫富擺闊、大操大辦等傳統陋習,十分注重法治力量的深度介入。認真分析殯葬活動、道路交通、市容環境、噪聲防治、危化品管理、公共場所演出和宗教信俗等方面的法條,通過法治的精神和力量,把管理部門的積極性激發出來、資源調動起來,調查民俗服務市場,重修殯葬管理規定,制定殯禮曲目導則,出臺禁止禮炮車進入市區、喪事噪音擾民、占道搭棚舉喪等一系列行政規定,發揮冰棺使用、靈車派發等公共服務的“杠桿效應”,同力同向深化移風易俗,同心同德推動鄉風文明建設往實里走、往深里走。2019年全市舉辦正常死亡人員喪事6630宗,超過5天的只有16宗,且基本集中在第一季度,“喪事不過五,陣頭不過三”和“孝在生前,敬在身后”越來越得到基層群眾的認同。
三是做大自治的群眾基礎。近兩年,晉江主要推動了四項工作:一是健全鄉風文明建設的村規民約體系。全市293個村、102個社區全面制定移風易俗村規民約。二是解決村規民約的自身問題。結合鄉村善治試驗,把鄉風文明建設和移風易俗作為推行基層協商機制的重要內容,將突破口放在解決“抓小放大、不夠具體、以捐代管、執行不力”等現實問題上,要求村居黨組織或村民自治組織負責人擔當紅白理事會領導工作,制定、修訂村規民約特別是約束性措施要符合相關法律規范、履行村民自治程序。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孝親敬老等鄉風文明建設內容在村規民約中更加具體、更有操作性,“規約面前貧富不等”的不良傾向逐步得到糾正,基層社會攀比意識和富裕階層自律意識“一降一升”。三是加強農村誠信建設。將“守信”內涵從經濟生活領域拓展到村規民約建設,把“守約無陋俗”納入文明村和平安村評選標準。推薦羅山街道梧桐社區退休老支書陳枝執參評泉州市第六屆道德模范,使這位帶領村民制定村規、遵守民約的紅白理事會會長進入“誠實守信”道德模范行列,起到良好的示范效應。四是引導農村完善公共設施。鼓勵村民自治組織建設公共治喪場所、“家宴中心”和老人福利院,為鄉風文明建設夯實物質基礎。去年市政府出臺農村公共治喪場所補貼政策,建成6個、在建14個,今年更進一步把建設10個公共治喪場所納入為民辦實事項目。
(晉江市委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