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耕耘,教書育人,她經歷癌癥的生死考驗,更堅定扎根農村教育的樸實信念。
莊巧真,漳州南靖縣奎洋中心小學高級退休教師,自參加工作33年以來,一直堅守在離鎮區二十多公里的偏遠農村小學——上洋小學任教。她始終默默地堅守在農村教學第一線,始終以一個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始終竭盡所能地教好每一個學生。她在2008、2009、2011年分別被評為鎮優秀教師、教育先進工作者、優秀教師杰出代表;2010、2011年分別被縣教育局評為師德標兵、優秀教師;2011年9月在光明日報和北京廣播電視臺聯合主辦的“尋找最美鄉村教師”大型系列公益活動中榮獲“全國十佳最美鄉村教師”,并于9月8日晉京領獎。2012年5月榮獲“福建省五一勞動獎章”。2012年9月榮獲福建省教育廳“農村優秀教師”光榮稱號,2012年9月榮獲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第三屆“杰出人民教師”光榮稱號。2013年榮獲漳州市第三屆敬業奉獻道德模范、海峽都市報社“2012年度感動福建十大人物”光榮稱號、福建省婦女聯合會、福建省公務員局、福建省人力資源開發辦公室“三八紅旗手”光榮稱號、“第十屆福建省職工職業道德建設先進個人,并在“最美漳州人”評選活動中,榮獲“最美教師”榮譽稱號……
山區的條件是艱苦的。1986年起,莊巧真便開始在上洋小學任教,上洋村地處偏遠,經濟落后,為了生計許多父母長年在外打工,留守兒童的教育成了山區學校教育最突出的一個難題。但是莊巧真作為一名教師,她始終相信,愛的力量足以改變一個學生,可以引導他們走好人生未來的道路。
愛心成就教育
在莊巧真看來,愛學生是教師教育學生的起點和基礎。愛學生,就需要教師尊重學生的人格、興趣、愛好,了解學生習慣以及為人處世的態度、方式等,然后對癥下藥,幫助學生樹立健全、完善的人格。有一年,莊巧真任教一年級,班里的莊小豪(化名)同學的母親病故多年,父親車禍身亡,他和年逾六旬的奶奶相依為命,只能靠政府低保戶救濟過日子,因此小豪在學校極其寡言自悲。作為一名母親,她深深地體會到一個失去雙親的孩子內心的苦楚、孤獨與無助。因此教學之余,莊巧真時常走訪他家,找他談心,逐步引導他走出陰影,重樹信心,并經常送上鉛筆、蠟筆、本子等學習用具進行鼓勵。在她的鼓勵引導下,小豪漸漸開朗,逐步融入班集體,打開心防,在他臉上見到了久違的笑容。
博愛感化學子
“不拋棄、不放棄”是莊巧真的教學準則。留守兒童離開父母后,就產生了親情離散的孤獨感,常使他們情緒低落,嚴重影響了他們學習的注意力。莊巧真認為,每個人都渴望別人的關愛,如果能讓這些孩子在學校能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并從中找回失去的溫馨和安全感,將合理調整其心理狀態,積極地投入到集體活動中去。于是,無論課內外,莊巧真用自己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語讓他們感受到對他們的關愛和期待,在生活中無微不至地關心他們。莊雅玲(化名)同學,父母在外打工,她和年邁的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從小不愛學習,不動手寫字。爺爺奶奶也不識字,沒辦法給她輔導,再加上她的速度慢,看到這樣的學生,莊巧真老師很是著急,便利用中午、晚上的時間,把莊雅玲同學帶回家里,一邊煮飯、炒菜,一邊給她輔導作業,教她沒聽懂的知識,糾正握筆姿勢,教她筆畫筆順,視如己出。功夫不負有心人,莊雅玲同學在莊巧真的無私幫助下,飛速進步,期末考試考出了八十多分,令人欣慰。
信念戰勝病魔
2006年,不幸降臨到莊巧真身上,她被查出患有直腸癌。正常的腸癌患者,治療的療程分為三次,而莊巧真卻做了六次,承受的痛苦可想而知。然而,在手術、化療并休息三個月后,莊巧真不顧家人、領導、同事的反對毅然回到了講臺,她說她牽掛也放心不下班級里那些孩子。她覺得自己的時間不多,更要把時間留給她鐘愛的教育事業,留給她深愛的學生們。組織上考慮到莊巧真的身體狀況,多次動員她到中心校擔任較為輕松的文書工作,但她卻拒絕了,她覺得只有跟這些孩子們在一起,她才能感到充實、快樂。是他們讓她看到活著的意義,讓她燃起活下去的勇氣,讓自己有限的生命過得更有意義、更有價值。
三尺講臺,孜孜不倦。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一位人民教師扎根農村教育的樸實信念,書寫著一位黨員教師對人民教育事業的無限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