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一中海滄校區樂團合唱團的同學們正在排練
音色悠揚的西洋樂器,配上溫柔的二聲部合唱,是否能給大家帶來新的《感動》?本報報道四川游客為廈門寫歌點贊的暖心事以來(詳見10月30日A10版《被文明廈門感動 游客寫歌點贊》),接連收到多個版本奏唱《感動》的優秀作品。前日,廈門一中海滄校區的師生們,帶來了鋼琴、大小提琴、手風琴、單簧管、架子鼓、圓號等9種樂器搭配合唱團2個聲部的演唱,雖稚嫩卻又特別。
演唱者是廈門一中海滄校區的45個孩子,包含17個樂手和28個合唱隊員。負責編排的帶隊老師林嚴嚴介紹說,這些孩子大部分來自高一年級,他們組成的這個器樂合唱團很年輕,剛剛成立3個月,《感動》是他們排練的第一首歌曲。
林嚴嚴告訴記者,她看到本報發出的征集便驚喜地發現,《感動》的原譜恰好能讓器樂合唱的孩子們運用近期的課堂知識,“節奏悠長,學生們哼著,便自然而然地做起了‘加花’ (對原有旋律的骨干音進行裝飾,使曲調更為豐富)的嘗試?!庇谑牵潭贪雮€月里,師生一同進行了三次大編曲、十多回小調整?!芭啪毻瓿珊螅陡袆印穼⒊蔀閷W校器樂合唱團演出的保留曲目。”林嚴嚴說。
“團里的同學大部分是土生土長的廈門人,聽到這首歌、了解它誕生的故事后,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我們為這座城市驕傲?!必撠熓诛L琴演奏的陳煒鈺同學說。
【特寫】
一個“沒譜”樂團 嘗試音樂無限可能
一個器樂合唱團如果沒有曲譜,是真的“沒譜”嗎?同學們用動人的演唱給出了令人驚喜的答案。
林嚴嚴告訴記者,一般樂器和聲樂的排練都有各自嚴謹的、固定的樂譜,但在本次《感動》的排練中,他們僅僅只有一段共同的簡譜旋律,甚至一開始,連固定下來的合唱聲部、配器和聲都沒有。“大家現在聽到的演唱,是同學們和老師在一遍遍的嘗試中修改,一起商量、探索怎么演繹得更好?!焙铣獔F的曾泊寧同學說。對此,林嚴嚴說,希望借此機會鍛煉學生們主動創造的能力,不再一味以老師的“照本宣科”為主導,把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們,讓他們嘗試音樂無限的可能性。因此,“每一次的改動不論效果好壞,都是驚喜,是值得珍惜的試錯機會。”在這樣自由的創作環境中,初識的孩子們漸漸成為知音,《感動》為他們帶來了別樣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