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文本故事注入時代活力,以人物奮斗精神致敬改革戰士
近幾年,許多青年人才返鄉創業,為新時代的農村注入了時代發展的活性元素。在《海邊春秋》里,陳毅達著重寫了幾個經歷各自不同的有志于農村變革的青年人物,他說那既是時代和社會的真實寫照,也深深寄托了他的理想。他希望有一天中國當代的有志青年能有新時代農村情懷和創業情結,更好地落實“鄉村振興”的偉大工程,這也是他想通過作品傳達給當代青年的東西。
小說中,劉書雷、張正海、林曉陽、海妹等人在嵐島綜合實驗區改革探索的成長歷程,讓讀者更深刻地了解到改革開放前沿陣地有責任、有擔當、敢于創新、樂于奉獻的干部群體。《海邊春秋》也正通過文學作品潛移默化的感染力和影響力,折射出中國改革發展的時代場景,體現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和特珠意義。
每個時代都會產出帶有自己時代印記的文學作品,如“青山保林,三紅一創”,它們反映的是國家歷史的一部分,也是對時代特別的記錄。
談及創作反映新時代的文學作品的感受,陳毅達表示在面對新時代這一特殊的歷史階段,在創作過程中要有認識時代的新眼光,不能停留在過去的認知水準上,要主動成為一個時代校園里的新生,認認真真地重新學習和思考。對生活要有新發現,在情感上要有新體驗,要把自已的思想情感主動溶入進去,以真實的溶入體驗為創作的基礎,這樣的作品才有張力。而在創作行為上則要有新自覺。“想要寫好反映新時代作品,作家必須要對時代對生活充滿真心真義和真情,要帶著積極的態度和強烈的創作追求主動去汲取時代和生活的養分。”
陳毅達把作家比作一棵時代之樹,把文學作品比作樹上最燦爛的時代之花。他認為每棵樹都生長在它獨有的生態環境中的,從它所扎根的那片土地里滋取寶貴和特殊的養分,沐浴著那里不同緯線的陽光。他說:“我是一棵文學的小樹,深扎在福建的沃土上,終于在文學創作的枝椏上開出了一朵《海邊春秋》的小花,這朵花也許還欠缺了點芬芳,但對我而言,它卻十分榮幸地綻放于新時代,代表了我展現了文學對時代的激情。”
文學作品如何真正反映我們新時代,這是當代文學界面臨的新時代課題。《海邊春秋》榮獲“五個一工程”獎,對于陳毅達今后繼續關注農村發展、深入農村生活,不斷創作優秀文藝作品,起到了巨大激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