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8月20日訊(本網記者 張立慶 實習生 李薇)日前,由中共中央宣傳部組織的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評選結果公布,73部作品入選,其中特別獎13部(圖書占5部),優秀作品獎60部(圖書占10部)。由天津市委宣傳部、福建省委宣傳部聯合選送的我省作家陳毅達長篇小說《海邊春秋》(百花文藝出版社和海峽文藝出版社聯合出版)榮獲優秀作品獎。“五個一工程”獎是由中共中央宣傳部建立的全國精神文明建設領域的最高獎項,具有導向和激勵作用。《海邊春秋》榮獲“五個一工程”獎,不僅是對作品本身的肯定,更對作者陳毅達不斷創作優秀作品,緊扣時代主題,講好中國故事起到激勵作用。
以文學致敬偉大時代
陳毅達,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福建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副主席,福建省作家協會主席,1982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小說、詩歌、報告文學、電視劇本等文藝作品計百萬余字,先后出版長篇報告文學《再造一個輝煌》、《抗擊與跨越》,中篇小說集《發現》,長篇小說《海邊春秋》等。《海邊春秋》以福建平潭綜合實驗區扶貧工作的真實案例為藍本,圍繞蘭波國際項目與藍港村整體搬遷的矛盾和破解展開敘事,重點講述了主人公劉書雷如何從“書齋博士”成長為“改革斗士”的故事。作者深入現實生活,把握時代脈搏,描繪了一幅新時代扶貧攻堅工作的輝煌畫卷。該書有思想,有溫度,有故事,充滿正能量,是一部反映偉大時代精神、生動講述中國故事的優秀文學作品。
該書首發于《人民文學》2018年7期,是《人民文學》在“新時代紀事”欄目刊發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同時入選中國作協“謳歌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主題專項工程,被譽為“一部應偉大時代之命創作、反映偉大時代精神、生動講述中國故事的現實主義力作”。
問及創作靈感來源,陳毅達表示,在他人生最黃金的年華里,遇上了中國的改革開放,在這40多年歲月的生命體驗中,真真切切地感受了國家的由弱變強、生活的由窮而富,以及社會不斷發展和進步。“我的工作,讓我經歷了福建閩北山區的扶貧,在后來的工作中我又有機會見證了福建沿海發達地區農村的發展與變遷。尤其是進入了改革開放新時代,我才最終找到了一個我自認為有意義的體驗與故事,才找到了創作的靈感之源。于是,我寫了《海邊春秋》,這實際上是想對我們的新時代,對我所在的新福建,發自內心地表達我的一份激情與一個崇高的致意。”
40多年的時光對他來說已一晃而過了,幾十年的創作實踐經驗告訴他,一個作家之所以要表達和體現,無非都是想告訴讀者他在生活過程中的體驗與發現。因此,他越來越能感覺到自已的文學創作離不開所處的時代與生活。
十年磨一劍,礪得梅花香
遠在1986年,陳毅達作為第一批農村扶貧工作隊隊員后,他就一直想寫一篇反映福建農村變化和發展的東西,雖然當時內心充滿強烈的創作沖動,但一直無從落筆。
直到2017年,他去了平潭島,參加了兩次平潭“援潭”的相關座談會,看著平潭島從一個落后小島變成了一個改革開放綜合實驗區,翻天覆地的變化深深觸動了他。“我把小說的背景地放在了平潭,直接擷取了平潭島獨特的歷史文化、特殊的自然地理和別致的風情風貌。我把我在福建這些年所看到的許多真實的事情都寫了進去。”豐富的農村工作經歷,為他創作農村轉型體裁的文學作品打下基礎。這些經歷成為了他小說的素材、人物及思想的主要來源。正是他對農村發展的重視和文藝創作的熱愛,才有了這部新時代紀事作品的產生。
回憶起該作品背后的創作故事,陳毅達感覺在創作過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難。他擅長寫中篇小說,而《海邊春秋》是他正式發表并出版的第一部長篇小說。
在小說中,陳毅達向讀者展示主人公劉書雷的蛻變過程,從文學博士成長為改革戰士。但為了讓小說中的故事吸引到讀者,這并不容易,尤其是這種主旋律式的社會政治小說。于是,他采用了正面描寫的方式,將許多政策層面、政治層面、認識層面、包括操作層面等的東西,有機融入其中。通常,一部長篇作品所展現的主要人物的情懷,基本上都暗含了作者的希冀與理想。對于人物尺度的把握,如何讓讀者接受這個人物,是人物能否塑造成功的關鍵。陳毅達坦言:“我不怕暴露自已真實的理解能力和創作水平,只想以我的一腔真誠和真情,無畏地寫下去,我覺得只要能讓讀者略有感知我想表達的東西,從中能與我一同體驗和共享,能夠在情感、思考與審美中有一點的獲益,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