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劇立項,實地走訪
2018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召開部分省區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時強調,“十三五”時期是我們確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間節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握時間節點,努力補齊短板,科學謀劃好“十三五”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確保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
當主創人員從新聞聯播里看到這次座談會的消息后,馬上想起從閩寧村,到閩寧鎮,一場跨越2000多公里、歷時20年的閩寧協作。如果把這段歷史,用廣播劇的形式反映出來,這將是一件多么有意義的事。2018年,由福建省委宣傳部、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福建漳浦廣播電視臺與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寧夏廣播電視臺,山西省委宣傳部、山西廣播電視臺聯合策劃創作三集廣播連續劇《閩寧鎮》誕生。該劇定位用敏銳的視角,藝術的表達,展現閩寧各級黨委和政府在扶貧工作中取得的成就,塑造扶貧工作中感人的藝術形象,表現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中國共產黨有能力帶領13億中國人民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中華民族必將實現偉大復興。
主創郭戴云很有感觸地說:“在這場跨越時空的守望相助中,一批又一批福建援寧干部、科技專家、醫生、教師、閩商等群體,無私奉獻、踏實苦干,用智慧和心血助力寧夏貧困群眾發展生產、改善生活、脫貧致富。這些鮮活的事跡正是《閩寧鎮》創作的源泉。”
主創團隊談成功之處:有格局、視角獨特、引人情感共鳴
《閩寧鎮》編劇、中國廣播劇研究會微劇分會副秘書長薛偉強說,脫貧攻堅題材很多,怎么樣從中脫穎而出,首要一點就是格局。主創團隊遠赴寧夏采訪,從閩寧鎮一直到西海固,感受最深的就是“中國的貧困看西部,西部貧困看西海固,西海固的脫貧,是中國整體脫貧的重要一環,有著標桿式的意義。”這也是這部劇與眾不同的格局所在。為了突出“閩寧協作”,主創團隊架構故事采用了雙線結構,一條線是福建援寧干部和企業家,一條線是當地干部和群眾,雙線并行發展,展現的不單單是一方幫助另一方,而是把重點放在“優勢互補、共同發展”上,突顯了“脫貧攻堅上下一心、干群一心”的協作精神。這也是“閩寧模式”為什么成功的一個內在動力。
薛偉強說:“在實地采風過程中,真的是非常震撼,隨著我們的走訪了解,我們對移民搬遷的老百姓有了一種感同身受的體驗,這極大地激發了我們的創作靈感。廣播劇里的每一個人物、故事都有現實中的原型,該劇很接地氣,有非常強的代入感。”
既是編劇又是該劇導演權勝認為,閩寧協作的成功,離不開一批又一批的福建援寧干部,如何塑造好他們,是創作的重中之重。該劇塑造的福建援寧干部典型雷春樺,是一個“連家漁民上岸”的親歷者。二十年前,是黨的“漁民上岸”政策讓她受益;二十年后,她主動要求到寧夏去做移民搬遷工作,又把黨的溫暖帶到了西海固。從沿海到西部,從連家漁船到西海固,雷春樺與當地群眾從情感上有共鳴,她的行為發自內心,因此她的使命擔當可信,她的人物形象生動。
從“連家漁民上岸”到“西海固移民搬遷”,體現了黨的政策一脈相承,這也是“閩寧模式”為什么會成為一個偉大中國方案的重要原因。
主創郭戴云回憶說,在寧夏的多次創作采訪中,接觸了許多采訪對象,有福建援寧干部,援寧企業家,也有寧夏黨政部門領導和普通工作人員,閩寧鎮移民,還有西海固未搬遷的移民。他們舍小家為國家的無私奉獻令人欽佩。給大家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福建援寧干部,閩寧鎮援寧副鎮長曾培煌,他也是劇中曾副鎮長的人物原型。曾培煌是福建省漳州市臺商投資區角美鎮副鎮長,2016年8月他接到上級組織部門“關于選派科級干部赴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掛職的通知”并報名,2016年11月獲批赴閩寧鎮掛職。8月份報名體檢后妻子懷上二胎,當他得到妻子懷孕消息后,他赴寧掛職的念頭有點動搖了,因為一旦去掛職妻子需承受懷孕帶孩子,及產后帶二孩的壓力。但是他仍克服種種困難堅持來寧夏參加援寧工作。直至今天,他還不能完全適應當地的氣候、飲食習慣,只能自己煮飯同時學習網上的技巧緩解氣候不適。援寧掛職工作兩年來,他積極協助相關單位積極爭取閩寧協作發展資金8000多萬元,為閩寧鎮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教育環境、產業發展、脫貧富民提供有力保障。同時協助組織參加招商活動,推動壯大閩寧扶貧產業園,推動了新區業興人旺,打造了現代農業產業園。
主創團隊采訪福建援寧企業閩寧紡織品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劍輝受訪者供圖
福建援寧企業閩寧紡織品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劍輝作為援寧企業家代表,將自己全部精力投入在了支援寧夏建設中。直至今天雖然無法適應當地氣候,但仍堅持著。父親在其影響下,也參加到援寧建設中。在其企業務工的一個勞力一個月就可以收入幾千元,按照脫貧標準,相當于一家三個貧困人口脫貧。
制片人馬茵在劇中出演了一位廣播主持人,是該劇唯一一位寧夏本土演員。她說,閩寧協作至今已經23年,在和福建的同行們交流時,大家都有一個想法,希望能通過思想上的碰撞致敬這23年,由此廣播劇《閩寧鎮》應運而生。據其介紹,該劇講述了寧南山區居民馬有雨一家因為各種原因成為移民“釘子戶”,最終在當地干部、援寧干部、媒體等的幫助下,解開心結移居閩寧鎮,開啟幸福生活的故事。“對于這部劇,我們希望寧夏人聽是寧夏故事、福建人聽是福建故事,所以劇中人物設計、語言特色、場景轉換等都是從移民、移民干部、福建援寧干部、企業家等群體中提煉而來。”馬茵說,不同的人物特質也不同,所以必須要有鮮明的對比,她相信這部劇將是一部沖擊“五個一工程”的好劇。結果證明果不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