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寧鎮》海報受訪者供圖
東南網8月19日訊(本網記者張立慶)“23年來,在這場跨越時空的守望相助中,一批又一批福建援寧干部、科技專家、醫生、教師、閩商等群體,無私奉獻、踏實苦干,用智慧和心血助力寧夏貧困群眾發展生產、改善生活、脫貧致富。這些鮮活的事跡正是《閩寧鎮》創作的源泉。”
19日,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表彰座談會在北京召開,福建省委宣傳部、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山西省委宣傳部合作的《閩寧鎮》獲得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近日,該劇創作團隊表示,該劇以敏銳的視角,藝術的表達,展現了閩寧各級黨委和政府在“閩寧對口扶貧協作”中取得的成就,塑造了脫貧攻堅工作中感人的藝術形象。該劇入選“五個一工程”是對三省區合作的一項文藝精品的肯定,更是對閩寧合作成果的生動展示。
閩寧鎮的故事
有“苦瘠甲天下”之稱的寧夏西海固,被聯合國糧食計劃署列為不適宜人類生存地區,是我國扶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1996年5月,黨中央、國務院按照“兩個大局”的戰略構想,決定實施東西對口扶貧協作:由東南沿海10個較發達省市,協作幫扶西部10個較為貧困省區,以達到“先富帶動后富,實現共同富裕”。其中,福建省對口協作幫扶寧夏。
1996年10月,福建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由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習近平同志擔任組長的對口幫扶工作領導小組。當年11月4日,閩寧兩省區在福州市召開了第一次對口扶貧協作聯席會議。拉開了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的大幕。
1997年4月16日,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第二次聯席會議在銀川舉行。習近平同志代表對口幫扶領導小組提出:按照“兩年建成、三年解決溫飽、五年脫貧”的發展目標,建設閩寧村。自此,兩省區從項目、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對閩寧村給予了持續的無私援助和傾情幫扶,譜寫了賀蘭山下扶貧開發的壯麗畫卷。
2000年1月18日,西吉縣玉泉營經濟開發區和閩寧村移交永寧縣屬地管理,成立了永寧縣閩寧經濟開發區。2001年12月7日,閩寧經濟開發區撤區設鎮,成立閩寧鎮。2003年,玉海經濟開發區并入閩寧鎮。閩寧開發以來,4.4萬群眾先后走出大山,在閩寧鎮這片熱土播種希望,逐步實現著自己的脫貧致富夢想,也見證了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的巨大成就。創造了我國東西扶貧協作的“閩寧模式”。經過幾代人的努力,2017年,閩寧鎮的農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達11976元,相比開發建設初期的農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500元,增長了22.8倍。閩寧鎮已經成為我國貧困地區通過對口扶貧協作走向全面小康的成功典范,成為對口扶貧協作“閩寧模式”的一個樣板。從“天上無飛鳥,十里無人煙,風吹沙粒跑”,到蘑菇、枸杞等特色種植帶來的“真金白銀”,從地窨子到土坯房,到磚瓦房,再到有小庭院的水泥平房,全鎮移民群眾人均年純收入由搬遷之初的500元躍升至2017年的11976元。福建幫扶寧夏的“閩寧模式”,已成為全國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典范。
2016年7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到閩寧鎮視察時曾給予高度肯定并指出:“閩寧鎮從當年的‘干沙灘’變成了今天的‘金沙灘’,探索出了一條康莊大道,我們要把這個寶貴經驗向全國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