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9月8日訊(福建日報)在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2017—2019年)評選中,我省共有6部作品獲獎,電影《古田軍號》、電視劇《可愛的中國》獲特別獎,閩劇《生命》、廣播劇《閩寧鎮》、歌曲《時代號子》、長篇小說《海邊春秋》獲優秀作品獎,也是本屆“五個一工程”評選全國唯一一個每個評獎類別都有作品獲獎的省份。特編選相關評論文章,以饗讀者。
——編者
一
中國改革開放歷史波瀾壯闊地走過40年,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中國故事,呼喚著中國文學去書寫去謳歌。作家陳毅達的長篇小說《海邊春秋》就是一部應偉大時代之命創作,反映偉大時代精神,生動講述中國故事的優秀作品。
主要情節并不復雜,內容卻非常厚重。作品主人公劉書雷是省作協的文學工作者,可以說是一介書生,卻突然被派去支援一個國家項目——嵐島經濟大開發。這個海島地處臺灣海峽西岸,與臺灣隔海相望,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因此,嵐島的開發,事關國家戰略,也事關中國改革開放走向新時代的大局。
小說以調研為主要線索,目的顯然是要引導故事朝著觸及和直面現實矛盾沖突的方向發展。具體地說,群眾拆遷就是一個最棘手最難辦的問題。這些問題的長期積累與效應的不斷疊加,看來正在和中國改革的目的與方向、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黨的長期執政等底線聯系在一起。也就是說,經濟發展建設深層中的意識形態問題,常常通過具體的民生問題突顯出來,形成一種時代性的挑戰與考驗。有些方面,如怎樣處理好經濟建設與群眾利益關系問題,矛盾會很突出,挑戰會很嚴峻。
小說《海邊春秋》正是對準搬遷這個矛盾的焦點,安排一系列情節設計,把圍繞這個主要矛盾問題的方方面面都展開描寫。
正因此,故事的發展、情節的推進才具有真實性、合理性。小說最后寫了兩個主人公實現了一個改變藍港村搬遷命運的可行性策劃,正是在矛盾沖突之中,從看似無路可走的地方,破解困局,沖出困境,找到了一條真正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的發展道路。這樣充滿堅定意志和信念的故事,深深根植于真實的新生活之中。小說《海上春秋》故事就新在這里。
二
故事所揭示的現實生活這種矛盾關系必然帶出小說主題的問題導向意識。文學要反映中國改革開放的現實生活,講好中國故事,必須首先建立起問題導向意識。這應該成為中國當代文學主題鮮明的政治特征,更應該是新時代中國文學的政治特征。最大的政治,就是民生。一部小說的政治傾向,不在于貼多少標簽,而在于如何看待民生問題,如何把民生問題化為小說主題的問題導向。《海邊春秋》正是在這樣的思想導向的建立過程中實現自己的主題構架。
當代小說中,拆遷題材的作品并不少。應該說,很多作家都在關注這個題材,都在努力探索創新。不過,總是突破不大。雖然作家在一定程度上都在同情受害者,但在兩個方面進入思想誤區,一是把人民的利益訴求與政府決策完全對立起來,更多看到負面的東西,如腐敗問題。以為抓出貪官,解決腐敗問題,民生問題也能完全解決。很多小說是通過這個題材揭露政府腐敗。寫法沒有什么錯,但總覺得問題焦點對得不精準。二是把人民群眾當小人物來寫。寫他們人性被傷害被扭曲的被動掙扎,讓人非常同情。這種批判現實主義的寫法有一定的道德分量,但看不到人民群眾的歷史創造力,看不到人民生活中的亮色,無法實現思想藝術的突破創新?!逗I洗呵铩凡皇侨缟鲜瞿菢涌磫栴}、看人民群眾。在堅持問題導向的中國故事里,人民群眾不是“小人物”,而是有能力創造自己生活、有能力維護自己正當權益的生活的主人。小說有三個情節安排看出《海上春秋》與一般同類題材小說的不同。一是對藍港村鬧事的村民的評價;二是在對待“海上藍影”問題上的認識;三是在對國際大企業蘭波集團的工作上。
藍港村的命運轉折,是由以劉書雷、張正海為代表的一批青年人推動的。當我們看到小說這兩個主人公對故事推動作用的時候,我們便能發現,實際上,主題的內涵已經超越了“搬遷”內容,升華到探索科學發展、綠色發展之路這個思想層面上,從而能夠站到時代精神的高度上。
三
劉書雷、張正海作為故事的主人公,是《海邊春秋》要著力描寫的人物??吹贸?,作家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試圖去發現這兩個人物身上的新意,突顯人物精神的“新人”品質,達到思想藝術上的創新探索。
中國當代文學人物塑造大致朝著兩個思路發展。一是沿著五四以來的新文學傳統,以啟蒙和批判現實為己任,塑造人物形象多為深刻開掘人性、道德的復雜性、沖突性。二是沿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講話所開創的新中國文學傳統,以探索思考民族解放、國家進步、人民幸福等中國問題為導向,塑造人物形象更多注入反映現實和時代精神。這兩種思路相映生輝,深刻影響了中國改革開放時代的文學創作。不過,我們說的“新人”更多指帶著中國改革開放時代精神,也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代精神的文學人物。這種人物很難寫,也一直沒寫好,所以才更值得去探索,更值得去塑造。因為,“新人”形象代表著先進的思想、先進的文化,是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創新的方向。從這個思想層面上去讀劉書雷、張正海,給我們帶來新的感受?!逗_叴呵铩穮s生動地捕捉到了并努力塑造,不能不說是作家獨具慧眼。
在小說里,劉書雷還不是共產黨員,但他政治上的成長,開始培育出當代馬克思主義者的品質,形象挺立起來了。而張正海,就是一個基層共產黨人的形象。這兩個形象在小說里個性不同,精神則相融,形成了“新人”形象的性格發展脈絡。在當代小說人物形象特別是共產黨人文學形象塑造方面,《海邊春秋》的實踐與探索,應該得到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