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們說:“若有來世,還要當她的學生”
在藍文英老師的印象里,“師父”陳凌課堂上的口頭禪“孩子們……”讓她印象深刻。
第一次去聽課,坐在后排的藍文英聽到陳老師這樣稱呼學生時很驚訝,“完全是發自肺腑的稱呼,她不只是對學生,對所有人都這樣,說話溫柔體貼,讓人如沐春風,沒有壓力!”
在教學中,她卻遠比柔弱的外表要嚴格認真。陳凌經常是最后一個走進食堂的——她把大量的時間用來輔導學生;帶畢業班的時候,她干脆直接在小賣部買一盒泡面對付著作為午餐,留出來的時間給孩子們講題。
2003年起,海滄中學實行分層教學管理,在陳凌等一批骨干教師的共同努力下,昔日的教育洼地逐漸走出低谷,打了漂亮的翻身仗,教學質量不斷攀升,學校也被區教育局評價為“一匹黑馬”。
在學生們心中,陳凌就如馬鑾灣畔的海水,清澈湛藍、溫厚包容。在人生中最容易迷惘、最躁動不安的青春歲月里,老師的陪伴也如流水不知不覺中滋養他們的心田。
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陳凌做到的不只是在課堂上。學生李蓮的家庭不太富裕,上大學時李蓮在朋友圈做微商,貼補日常開銷。陳凌得知消息后,主動下單買了幾件商品,讓李蓮感動不已。
畢業后,選擇工作,李蓮第一個想聽的是陳凌老師的建議。后來,李蓮把自己即將領證結婚的消息告訴陳老師,她又體貼地到其朋友圈留言,叮囑男方要照顧好李蓮。“她就像媽媽一樣愛護著我,若有來世,我還要當她的學生。”李蓮說。
同事們說:“她太想重新站上講臺了!”
海滄中學四樓辦公室。
陳凌老師的辦公桌一塵不染,一個水杯、一本數學課本和教師職稱評審的材料整齊地摞放成兩塊,椅子上淺粉色的坐墊靜靜地躺著。
連日來,不愿相信她已永遠離開的同事和學生們,路過這間辦公室時,總會放緩腳步,擔心“打擾”到她。海滄中學辦公室主任黃煒的微信里至今還保留著和陳凌最后的聊天記錄,“在去世前的幾天,陳老師還在向我咨詢老師們職稱評審材料的問題。我說你身體不好就放一放,由別人來處理。”
從2016年查出癌癥以來,學校考慮到陳凌老師的身體情況,將其調整至辦公室崗位,負責一些日常行政管理工作。每到評職稱的階段,陳凌都是追著老師們要資料,任何細節都不放過,目的是讓每一位同事不要錯過自我發展的機會。
嚴格要求自己的陳凌還在兩年前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并且成為入黨積極分子,但因為病魔纏身,入黨的手續被耽擱了。
黃煒老師回憶,就在去世前的這一段時間,陳凌還致電請假。黃煒動情地告訴她:“陳凌,你身體不舒服就直接回去休息,不用請假!”
“我們辦公室是負責考勤老師的,如果不以身作則,很難服眾。”一句話,讓同事們無不動容。
上學期放暑假前,陳凌老師找到學校提出希望能夠重新走上講臺,擔任一些教學工作。學校慎重考慮了她的身體情況后,打算將一個分層管理的20人小班交給陳凌來帶。沒想到,臨近開學,陳凌的身體狀況急轉直下,她緊急向學校報告情況,言語中充滿失落。
新學期開學第一天,宋繼榮老師在校園遇見了陳凌,“她沒有到教室現場,而是趴在辦公室的桌上,臉色蠟黃、眼神渾濁。她太想走上講臺了,當天還在申請休息幾天后重返講臺。”
這一次,學校沒有同意她的請求,給予她更多的則是肯定和鼓勵。
陳凌印象
1977年出生的陳凌,大學畢業后成為一名初中數學老師。曾獲得海滄區中小學幼兒園教師教學技能大賽一等獎、廈門市教師教學技能賽片段教學第一名等,是海滄區優秀教師。在和癌癥斗爭三年后,陳凌于今年9月22日永遠地離開了。
在同事和學生眼中,陳凌為人謙遜、溫和,是好老師好伙伴好朋友;在親人眼中,陳凌則是獨立的好女兒、好姐姐。
陳凌是漳州云霄人,出生在教師家庭,作為家里的長女,她從小就比別人多了一份責任感。家境并不寬裕的她大學畢業后,每個月仍然省吃儉用,工資大部分用來支付弟弟、妹妹的學費和生活費。
“她自己省吃儉用,有一次為了一件兩百多元的羽絨服,她猶豫再三,還是沒有買下來!”好友陳慈穎老師回憶,但是在和同事朋友的聚會中,她卻豪爽大方,經常偷偷提前跑去買單。
陳凌,一名普通的中學教師,就是這樣,用樂觀開朗堅持責任,將苦難磨礪成一粒粒珍珠,散發著溫潤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