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心”比“心”,助醫減病痛
戴杏林阿婆年事已高,不僅患小兒麻痹癥行動不便,還有高血壓等老年病,心臟也不太好,一年至少要住兩次院,通常一住就是二十多天。永安市老年公寓建在居民區里,離街區主干道還有一段距離,不容易打到的士。每當戴阿婆需要住院時,何月仙大媽就會早早來到公寓,收拾好東西后,提前到外面馬路上先攔好出租車,讓師傅開到公寓大門口等候,再去接戴阿婆。
戴阿婆住在公寓二樓,行動不便的她,每次下樓都要花上二三十分鐘,何月仙大媽總是格外小心地攙扶著她,生怕她有半點閃失。由于等候時間長,除了20元打的費,每次出租車師傅還要多收10元的“等待費”。這么多年來,戴阿婆并不知曉“等待費”的事情,都是何大媽自己悄悄地就把這錢給付了。在何大媽看來,這不過是一點小錢,并不值得一提。重要的是,方便了戴阿婆治病。
“那天晚上她昏迷了兩個小時,太嚇人了!”2018年10月11日,何月仙大媽一大早接到戴阿婆的電話,得知了前一晚的驚險一刻,擔心不已,立即趕到老年公寓,送戴阿婆去醫院做檢查,原來是心血管堵塞,需要住院治療。從入院到出院,住院的22天時間里,何大媽一直忙前忙后地幫戴阿婆繳費、辦手續,還經常在家里燉好排骨湯、鮮魚湯等補品,再大老遠送到戴阿婆病房,看著老人一口口安靜地吃掉,何月仙才放心地回家。
“但愿我不要生病,你也輕松點。”戴阿婆為自己一直麻煩何月仙,覺得很過意不去。可何月仙總是寬慰戴阿婆:“沒事,人老了,不可能不生病,只要你能盡快恢復健康,我多辛苦點兒也是值得的。”
就這樣,十一年來幾次住院,“病號”是戴阿婆,“護工”是何月仙,兩人曾為同事,何月仙將“心”比“心”,總想著為老友減輕病痛,沒想過自己有多累。兩位老者的老年光景因此多了一分美麗。
她“做”人“學”,傳揚文明風
毛主席說:“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只做好事,不做壞事。”何月仙在工作時,是愛崗敬業的好工人,老老實實干到退休;在社區,她是好居民,社區志愿服務活動隨叫隨到;在鄰里間,她是熱心人,誰有事都會幫一把。而幫助老工友戴阿婆,一幫就是這么多年,連何月仙自己都沒有想到能有這么好的耐心,有這么“堅強的意志”。在許多居民看來,長年堅持自愿幫扶殘疾老人,這對普通人而言,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更何況何月仙大媽自己也老了,本身就是被照顧和關心的對象,卻反過來幫助別人。
實際上,何月仙大媽確實出過一兩次“意外”。2017年,有一次何大媽去老年公寓看望戴阿婆,在趕公交時不小心滑了一跤,劃傷了臉,至今眼角的傷疤還隱約可見。2018年11月的一天,何大媽特意從超市買了戴阿婆喜歡的糕點,準備送到老年公寓。為了趕公交車,何大媽在過馬路時,不小心崴了腳,起初,她并沒在意。到底也老了,一個月后,腳依然酸痛得厲害,何月仙只好到社區診所,經過放血、針灸、拔罐等治療,才緩解了疼痛。
何大媽對這些“意外”不以為然,覺得自己還有能力,能跑得動,就一定要幫助戴阿婆,“即使以后我的身體不行了,也要找個人來接我的班。”何月仙的3個子女有文化,盡管擔心她的身體安全,還是理解并支持老媽繼續“愛心之旅”,持之以恒幫助戴阿婆,只是叮囑她出門時多加小心。十一年來,何月仙大媽堅持自愿幫扶殘疾老人戴杏林的事跡,在社區廣為傳頌,成為社區居民交口稱贊和爭先學習的榜樣。她還曾被永安市燕南街道評選為“感動燕南”志愿奉獻模范。在何月仙的影響和帶動下,社區退休老人自愿成立了居家養老互助組,“老”與“老”相互關照和幫助;同時,還設立了互助基金,每年每人自愿捐款,用于看望慰問生病居民,帶去一分“群體溫暖”。目前,社區已經有23位老人加入了互助組,去年募捐互助基金1000多元。社區居民群眾互助友愛的氛圍很濃厚,也為文明社區創建添加了“愛心”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