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江,廈門市翔安區內厝鎮人。2016年成立鴻風善行助學幫扶中心。至今已吸納70多名志愿者加入,幫扶過139人次,捐助資金7萬多元(不含物品捐贈)。
他是一名普通的電力工人,家庭條件并不富裕,三年多來卻堅持幫扶貧困的孩子;他少言寡語,卻憑借一腔熱忱,組建了一支助學幫扶志愿隊伍,吸納70多名志愿者加入,動員上千人次捐資助學。他是翔安居民林清江,三年前的一場同學聚會開啟了他的愛心之路。
同學聚會剩余款項,促成助學隊伍建立
2016年春節期間,林清江的母校巷東中學舉辦95屆6班同學聚會,共有50多人參加。聚會采用AA制,每人事先出一定的錢,聚會后結算還剩1000多元。大家在群里討論怎么處理剩下的錢,林清江提議:“如果退回去,每個人分到的也不多,何不把這部分錢捐給貧困學生,也算是做了一樁好事。”這個建議得到了同學們的一致贊同。
在翔安區92580志愿者聯盟的牽線搭橋下,巷東中學95屆6班將1000多元捐給翔安區特殊教育學校。林清江將照片發到同學群,同學們很受觸動,決定再次捐款,希望幫助更多家庭貧困的孩子。那一次,他們共捐了七八千元。
到特殊教育學校的幫扶活動,開啟了林清江行善的“開關”。他希望將幫扶行動繼續下去。在翔安區92580志愿者聯盟的幫助下,他成立了鴻風善行助學幫扶中心。初中同學的愛心捐款成了啟動資金,不少人還在他的帶動下,成為志愿隊成員。
定下每月幫扶目標,錢不夠就自己再捐
“如果不是親身走進這些家庭,我都不知道孩子們過著如此艱苦的生活。”林清江說,有一次,他到內厝鎮一個貧困孩子的家里,一進家門,一陣酸楚就涌上心頭。這個孩子的家在一層破舊房子里,昏暗的墻面上貼滿了孩子從小學到初中獲得的獎狀,有二三十張,成了墻面的唯一裝飾。
林清江說,孩子的爸爸很早就去世了,媽媽離家出走,他與奶奶兩人相依為命,生活比較清苦。孩子曾問過奶奶:“奶奶,如果你不在了,我還有沒有辦法讀書?”林清江一直記著孩子說過的這句話。他還發現這個孩子少言寡語,但他與孩子之間年齡差距大,于是讓年紀相仿的兒子與他溝通,希望打開他的心扉。
貧苦孩子的生活狀態對林清江的觸動很大。初期,他給自己定下目標,每個月至少慰問一名貧困孩子,資助1000元以上。但那時,他也遇到一個嚴峻的問題:剛開始捐款者較少,就靠著林清江和幾名志愿者的愛心捐款,遠遠不足。
林清江是普通電力工人,工資不高,而且是單職工家庭,經濟條件不寬裕。每次快到慰問日子時,如果慰問金沒湊齊,他就自己再捐一部分。他說:“我可以省吃儉用少花點錢,但幫扶行動不能斷,不然志愿隊很容易就解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