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點】
建設民俗文化基地 培養非遺文化接班人
非遺傳承歸根到底是人的傳承。目前,同安區有省級非遺傳承人10名,市級傳承人9名,區級傳承人13名。此外,同安區組織民俗文化人才評選,蓮花褒歌非遺傳承人洪參議、同安錫雕非遺傳承人鄭天泗等11人入選。入選人才每月獲得補貼并定期被組織赴高校進修培訓。
“許多民間傳統手工技藝作為非遺文化的代表,依靠傳統民俗活動維系生存,但大部分隨著社會的發展,已瀕臨失傳。”同安區文化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為了讓非遺文化薪火相傳,同安區投入資金,在學校、鄉鎮、社區(村)、劇團等建設宋江陣、車鼓弄、閩南童謠、同安農民畫等21個民俗文化基地。依托這些民俗文化基地,同安區開展大量民俗活動,據不完全統計,每年各類演出、展示、培訓等活動大約有74場,受益群眾超過15萬人次。
除了常規的蓮花褒歌、宋江陣、車鼓弄等非遺項目進校園活動,同安區還發揮民俗文化基地優勢,著力培養好非遺文化接班人。同安區文化館相關負責人介紹,青少年南音培訓演示基地就是典型代表,該基地把南音送進國祺中學,音樂老師親自學,目前南音已成為該校的音樂必修課。
【鏈接】
非遺保護 成效明顯
目前,同安區共有閩臺送王船國家級非遺項目(傳習點)1個,蓮花褒歌、車鼓弄、廈金宋江陣、汀溪珠光青瓷燒造技藝等省級非遺項目12個、市級非遺項目1個、區級非遺項目10個。
非遺普查 摸清家底
近年來,同安區開展非遺普查工作,編纂整理《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成果匯編·同安分卷》共九冊,較為全面清晰地摸清區內非遺的種類、數量與分布狀況,建立比較完備的非遺文化資源檔案。
去年,同安區啟動海洋文化與民間文學非遺普查,共收錄非遺線索2685項,包含了海洋文化和民間文學的諸多門類,編輯成冊,建立完整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