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驗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的成效,就在于群眾對此工作的認知。任何一項不掌握群眾、動員群眾、組織群眾一起參加的工作,其實效性都會大打折扣。新時代文明實踐必須把握農村群眾思想特點和接受習慣,針對不同地域差異,創(chuàng)新工作方式,增強活動的實效性和感染力。在實踐中探索的“講、評、幫、樂、慶”五種形式就很有效。
——“講”,就是我說你聽,擺事實,講道理。組織志愿者隊伍,利用主題黨日、村(居)民代表會、“新農村新生活”培訓、“村村通”智慧廣播等各類載體,結合宣傳系統(tǒng)每年“千場基層宣講”活動,以講堂、入戶、線上的方式,講理論、講政策、講文化、講法治、講道德、講技能等,提高人們思想境界、道德水平、文化素養(yǎng)。要注重通過特設的環(huán)節(jié)、程序、儀式,通過志愿者帶動性的語言、故事,增加情感認同。
——“評”,就是七嘴八舌,建立輿論場。組織群眾對社會上和發(fā)生在身邊的思想道德現象開展評議,舉薦身邊好人、道德模范,褒獎善行義舉、懲戒道德失范行為,推動移風易俗,引導群眾在參與實踐中提高道德素養(yǎng),培育文明鄉(xiāng)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幫”,就是辦實事,解決實際問題。組織志愿者采取上門拜訪、懇談交流、心理疏導、公益幫扶等方式,面對面、心連心,協調家庭鄰里關系,加強對農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關心關愛留守兒童、孤殘兒童等困境兒童,幫助他們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關愛孤殘老人、困難群眾,幫助解決生產生活、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問題,引導形成鄰里互助、守望相助、患難相恤的社會風尚。對農村長期在外務工人員,利用春節(jié)返鄉(xiāng)等重要時間節(jié)點,開展集中性文明實踐活動,引導他們感受家鄉(xiāng)新變化,為家鄉(xiāng)發(fā)展作貢獻。
——“樂”,就是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寓教于樂。培育挖掘基層文化人才,利用廣場舞、舞前聊吧、電影戲曲下鄉(xiāng)等活動,開展形式多樣、接地氣的文化活動,滿足人們文化生活和人際交往需求,活躍繁榮基層文化生活。
——“慶”,就是利用傳統(tǒng)節(jié)日,有計劃地舉行春節(jié)、元宵、清明、端午節(jié)、七夕、仲秋、重陽、豐收節(jié)等“我們的節(jié)日”慶典活動及節(jié)令農時活動,引導群眾參與婚喪嫁娶、成人升學等人生節(jié)點儀式,培育文明禮儀,傳承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日照文明網特約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