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柏潮,1957年7月生,龍巖市新羅區東城街道調委會專職調解員。他從事人民調解工作20年來,參與的調解事件達3000多件,重大矛盾糾紛1000多件,涉及金額超過5000萬元,調解成功率達99.8%以上,經手的調解案件,沒有一起上訪上訴,沒有一件引發新的糾紛。
從“門外漢”到“金牌調解員”。司法工作專業性強,涉及面廣,每件事都關乎當事人的切身利益,要做好就要有過硬的本領,更要具備豐富的法律專業知識。陳柏潮作為一個半道出家的“門外漢”并沒有膽怯,他決定從頭學起。他一有時間,就向法律知識豐富的老前輩們請教,向法院的法官咨詢,通過自學法律相關書籍不斷積累自己的法律知識。不僅如此,他還利用業余時間在電大學習法律專業。通過系統的學習和自身不斷地努力,積累點滴,豐富法律知識。十多年來,陳柏潮憑借自己的勤奮、鉆研、真誠,成為了一名地地道道的金牌調解,可以說哪里的調解有棘手問題,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長期的實踐中,陳柏潮總結了心理緩和法、先易后難法、趁熱打鐵法、巧借東風法、背靠背引導法、內緊外松法、析理教育法、案例參照法、攻克領導法、聯調機制法等調解“十法”經驗,并在實踐中取得積極成效。他先后被授予“全國人民調解能手”、“福建省最美人民調解員”、“福建省人民調解專家”、“龍巖市金牌調解員”等榮譽稱號。
調解接地氣,“怨氣”變“和氣”。調解,關鍵在“調”,目的在“解”,如何去“調”,沒有固定模式。陳柏潮用群眾樂于傾聽的語言、易于接受的工作方式,訪民情、查民意,找準產生糾紛的原因和矛盾爭議焦點,選準當事人之間利益的平衡點,看準法理與情理的結合點,找準彼此諒解的融合點,許多看似解決不了的調解難題,都被一一化解,將群眾的“怨氣”化解為一團“和氣”。
以龍巖市新羅區阿古餐廳廚房燃爆8人死亡案為例,該事故引發的人身損害賠償糾紛十分棘手。遇難者家屬對賠償金額期望值過高,給善后的調解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難度。市、區領導要求積極協調、妥善處置、確保穩定,并指定由陳柏潮擔任事故調解總指揮,要求調解工作室有關調解人員參與,全力配合8個調解小組的調解、法律文書制作等工作。在長達一個月的調解過程中,針對每個調解小組遇到的實際情況,陳柏潮分別指導各個調解小組熟悉相應的調解技巧,對癥下藥處理問題。首先由各個調解小組對各遇難家屬先行調解,然后逐一講明法律底線,政策規定,確定賠償方案,再根據每個遇難者家屬的實際家庭情況進行分析,始終確保該事故調解在法律規定的框架內進行,保證了該事故調解工作得以順利妥善處理。雖然處理耗時長、影響大,但對今后類似案件的處理有很好的示范和參照作用。陳柏潮調解的案件分別被福建廣播電視臺《調解有一套》欄目拍攝播出1期,被龍巖電視臺《調解現場》欄目拍攝播出2期,被新羅TV《調解第一線》欄目拍攝播出4期,起到了“調解一件、宣傳一片”的效果。
用熱愛促調解,用真情換真心。陳柏潮同志在基層司法工作上默默耕耘,他熱愛人民調解工作,熱心人民調解事業,努力做到小事不擴大,大事不激化,力爭給每個當事人一個公正公平的說法和交待,以自己的真誠之心,贏得了百姓的愛戴,為轄區社會的安定穩定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他常年主持或參與全區乃至龍巖市重大、特大、疑難和復雜案件提供專業人民調解平臺,為化解各類矛盾糾紛,維護一方社會穩定,減少訴訟資源,節約當事人成本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如2018年龍巖登高東美食廣場凝似“臭豆腐過敏”和2019年龍巖“12.25”等群體事件的善后工作在他的組織下都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他主動貼近群眾、服務群眾,以熱心、耐心、愛心、公心,依法、依理、公平、公正地調處面向全區重大、特大、疑難和復雜案件的每一件矛盾糾紛,他公開、公平、公正的調解得到人民群眾的一致肯定,被當地群眾親切地稱為“金牌和事佬”、“可信賴的潮哥”,當事人都說,“要調解,找潮哥”。
2017年8月退休后的陳柏潮處于對調解工作的熱愛,重新回到東城街道“陳柏潮調解工作室”繼續從事人民調解工作。如今,陳柏潮依舊以人民滿意為標準,踏實工作,勤勉干事,真情奉獻。他以自己的真誠之心,贏得了百姓的贊譽。憑著對工作的執著,對百姓的熱情,無悔奉獻于基層工作,正如他所言:“只為和諧一片天,無悔調解伴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