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有了“正規軍”
陳云城所管轄的社區雖地處中心商業圈,但是小區大部分為開放式小區,且外來人員眾多,群眾安全防范意識不強,盜竊案件多發。
通過走訪調查,陳云城發現這些開放式的小區雖有物業,但因物業管理人員較少,無法滿足日常巡邏需求。去年5月,在研究小區布局后,陳云城想出了個辦法,把轄區內幾個小區物業和社區居委會集中起來開了個會,將轄區治安狀況和違法犯罪警情進行通報,提議每家物業各出幾名保安,和社區志愿者組建一支義務巡邏隊,加強小區治安巡防管控。為了提高巡邏隊的震懾力度,陳云城積極協調派出所、街道辦事處為這支巡邏隊配備一部巡邏電瓶車和三輛電動車,巡邏隊分組“三班倒”,定期、不定期在社區內輪流開展巡邏,社區治安狀況有了明顯好轉。
小街巷有了路名
陳云城所在的官園、東園社區,地處市區中心商業圈,街巷復雜。2017年初,為開展標準地址二維碼登記工作,陳云城走訪時發現,自2004年部分拆遷后,官園社區門牌就十分混亂,以“天下廣場”為中心分布的4條內街,甚至連名字都沒有,給居民日常生活帶來諸多不便。于是,他決定以標準地址二維碼清理工作的契機,為轄區內不規范、未命名的街巷統一命名,對門牌重新登記造冊。
走訪中,陳云城發現民國時期閩南知名愛國人士、民族實業家蔡竹禪的故居位于兩條未命名的街巷中。為尊重歷史,他提議以“竹禪街”命名,很快獲得民政部門批復。從此“竹禪街”“大學甲”這些本就在轄區群眾中耳熟能詳的地名就出現了。“以前我們寄收快遞、叫個外賣,或者有些朋友要來家里,經常因為沒有路名而讓人找不到,現在方便多了。”住在竹禪街附近的劉先生說道。
多年來,陳云城將自己的滿腔熱情全部投入社區工作中,入戶訪查近3萬戶,發現、搗毀傳銷窩點15處,解救受困人員200余人,打擊處理犯罪嫌疑人21人,化解群眾矛盾糾紛400多起,在平凡的崗位上屢創佳績,從警近20年先后獲得“全省成績突出社區(駐村)民警”“ 共青團福建省委福建省五四青年獎章”“全市十佳警察”“漳州愛崗敬業好青年”“全市優秀人民警察”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