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么多年,從來就沒有想過要走開。”延平區王臺鎮新坑村農婦黃文玉在談起癱瘓的丈夫時說道。31年來,黃文玉不離不棄照顧半身癱瘓的丈夫,成為周邊及當地人人稱頌的“最美媳婦”。
家里的“頂梁柱”倒下了
張昌岳和黃文玉和大多數農村家庭一樣,經由親友介紹,組成了幸福的小家。婚后,兩口子恩恩愛愛,日子過得甜甜蜜蜜。次年,他們的女兒呱呱墜地,過了四年家里又添了一名男孩,這個普通的農村家庭清貧卻又溫馨。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1987年農歷十月初五,張昌岳在拆村里的倉庫時不小心摔倒,沒想到這一摔就是31年不能行走。正在家中干農活的黃文玉聽到消息后,哭著趕往醫院。在醫院治療一段時間,幾乎花光了所有的積蓄,這讓原本就不太富裕的家庭變得一貧如洗。更讓人揪心的是,張昌岳被診斷為半身癱瘓,終身不能行走。那年,張昌岳32歲,黃文玉31歲,正值青壯年,家里的孩子最小的不過2歲。
面對半身癱瘓的丈夫和兩個嗷嗷待哺的孩子,黃文玉沒有退縮,就這樣,一個弱質女流承擔起家庭的責任,照顧病重的丈夫和兩個年幼的孩子成了此后她生活的全部。
“砸鍋賣鐵”也要把他照顧好
張昌岳無數次對妻子說,“你帶著孩子走吧,找個好人家嫁了,不要管我了。”
“我能走到哪里去,我們農村人雖然沒文化,但是人要摸摸自己的良心。”黃文玉說,“我們是一家人,如今他病了,我就是‘砸鍋賣鐵’也要把他照顧好。”
每天早上天還沒亮,黃文玉就開始打掃院落,為丈夫洗漱,做好可口的飯菜,端到床邊一口一口給癱瘓在床的丈夫喂飯,吃完飯她匆忙趕到離家不遠的地方干農活,把丈夫交給自己的婆婆照料;農活干完了,孩子去上學了,剩下的時間就是照顧丈夫了,每隔幾小時,她就幫丈夫擦洗、按摩,即使到了夜里,也隨時起身為癱瘓在床的丈夫翻身、按摩,生怕丈夫長時間躺在床上不活動、身上長褥瘡。
家里主要經濟來源靠種植水稻,偶爾也散養些雞鴨,收成不好的時候黃文玉就向親戚朋友借錢,為此遭受了不少白眼,為了守護結婚時不離不棄的承諾,她咬著牙堅持了下來。五年后,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張昌岳逐漸可以拿著拐杖站立,慢慢地學會了拄著拐杖走路。
“醫生都說我把他照顧得這么好是個奇跡哩!”黃文玉說。看著丈夫一天天好起來,孩子們也都長大了,黃文玉對生活有了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