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貧寒歷經磨難,撐起的薄餅店初露鋒芒
吳招治出生在一個窮困家庭,三個月大就給蔡家從小養大。小時候生活很清苦,從9歲砍柴到18歲,一直到18歲那年,體重也僅有34公斤。每次出門砍柴,吳招治需要凌晨3點多從同安城里出發,走10多公里山路,走到天亮到了汀溪鎮五峰村,砍柴的地方也就到了。口渴了,就蹲到溪石上,雙手鞠一捧溪水解渴,中午吃的是用布包的咸飯,渴了同樣是到溪邊,漾開溪面上的雜物,取溪水配干飯。18歲那年砍柴,吳招治險些喪命。她回憶,一次砍完柴下了大雨,她和搭檔一前一后推柴車下山,山路泥濘、陡峭,在兩個山頭相接的拐彎處,柴車突然打滑,車后的吳招治個子小,力氣小,差一點就掉到山澗之下,“從那天開始,我再也不去砍柴了,能活著太不容易了,一定要拼。”她在心里默默立誓。
吳招治開始打工,她幫別人帶過孩子,也曾在車站賣過玉蘭花,后來跟著外祖父蔡體學習廚藝,她喜歡琢磨薄餅的用料和制作方法,手藝也漸入佳境。1952年,蔡體在同安城關西橋尾開了間小店,專營薄餅,小店就取名為“招治薄餅”。吳招治說,這間小店貌不起眼,一個小小的廚房,只能站兩個人,甚至連桌子都沒有,于是她就用石頭拼起來試試看。
“有名的同安薄餅,就是要有飯有菜,炒米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吳招治回憶,在舊店炒米的時候,油是很熱的,一不小心米掉下去碰到腳,腳會起大泡。于是,她拿了一盆水,人在站在盆里炒米,炒好了讓客人自己進來端去吃。“人一定要拼才有辦法。人只要想做,就不會餓死,做吃的,要么不做,不然就一定要成功。”這家店雖然不大,因薄餅質量好,價格實惠,熱情好客,很快小有名氣。
從吃薄餅到吃文化,“薄餅嫂”推陳出新
2000年,吳招治薄餅店搬到了位于同安銀湖中路的現址,經營面積擴大至1500平方米,在薄餅制作方法、選料用料等也進行了改良。雖然文化水平不高,吳招治眼光頗為獨到,她認為,小吃品牌的形成,與傳統風俗為根基,與文化不可分割,薄餅要叫得響,必須打文化牌。
新的薄餅店開張時,來了不少文化人,不乏畫家、書法家,現場還準備了一場書畫筆會,有的題字,有的作畫。吳招治說,這些文化人都是她老店時常來光顧的客人,比如許文厚、林芩、白磊、謝澄光、陳武生、郭勛安等,如今店里懸掛的字畫,多是出自文化名人所贈。
不僅文化味十足,薄餅的傳統味更加濃厚。吳招治介紹,薄餅店用料更加豐富,制作越發精細。主要有筍、豌豆、豆芽、蛋絲、豆干、魚、蝦仁、肉丁、海蠣、紅蘿卜等。豆干切絲,越細越好,用油炸過,能吸收魚蝦、肉的津液,薄如蟬翼的薄餅皮不至于被弄破,她還很注重用扁魚干油酥調味,薄餅更加脆嫩甘美,醇香可口。招治薄餅中,綠的韭菜,黑的香菇,紅的胡蘿卜,白的豆芽,一張薄薄的薄餅皮里,五顏六色的餡料,被譽為“白云一片裹春色”。近年來,吳招治還推陳出新,比如薄餅皮加入芹菜汁,變綠色面皮,加紅蘿卜汁變成紅色面皮,營養更豐富,色彩鮮艷惹人愛。
“吳招治,做薄餅,歷史悠久很出名,選料講究肉很精,香茹蝦仁來合成,營養可口好名聲,老朋友,新親情,兄弟姐妹相宴請,贊不絕口很時行。”廈門市方言順口溜一代宗師汪宗輝特地為“薄餅嫂”寫了順口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