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走一生的腳步,起點、終點,都是家所在的地方。故鄉,不僅僅是生活過的地方,也是嘗到過的滋味。舌尖上的廈門,有一種味道不能忘卻,薄餅的味道、封肉的味道,都是吳招治對于同安這片土地的深情記憶。
吳招治薄餅制作技藝,2009年6月入選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17年5月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她也成為省級非遺傳承人。幾十年來,有著“薄餅嫂”美譽的吳招治,匠心傳承同安味道、家鄉味道,也給海內外游子留下了家鄉的記憶。
“薄餅嫂”匠心做薄餅,做出了傳統“家味”
吳招治,土生土長的同安人,從1948年繼承祖傳手藝開始在同安賣薄餅,因為薄餅味道好且待人親切,她被很多人親切地喚作“薄餅嫂”。6歲到60歲,吳招治專注于一件事——做薄餅。從6歲起,她跟著爺爺炸海蠣餅、做薄餅。吳招治爺爺是蔡家后代,相傳廈門吃薄餅習俗源于明代蔡復一的夫人,明代后期,五省巡按、同安人蔡復一,勤于政務常廢寢忘食,蔡夫人擔心丈夫餓壞身子,于是想出一辦法:把面粉做成一張薄薄的面皮,再包上各種菜燴,給丈夫就餐,這樣既不耽誤政事,也誤不了吃飯。從此,蔡夫人做薄餅助夫的故事傳為美談,也為民間廣為效仿。由此,同安吃薄餅習俗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如今,每年春節、元宵、農歷二月初二、三月初三、清明節等重要民俗日子,閩南多數地方保留著吃薄餅的風俗習慣。廈門民諺有云:清明吃薄餅。清明節祭拜祖宗,薄餅必不可少。一家人掃墓后,都要聚在一起包薄餅吃。
要吃薄餅,薄餅制作方法極其考究。購買新鮮地道食材是極為重要的開始,每天吳招治都要自己到菜市場買菜,挑選最新鮮的食材,有海蠣、豆干、胡蘿卜、三層肉等,“東西要好吃,買的材料一定要好。不一定要很貴,但一定要新鮮。不是為了便宜去買菜,是為了買到好料才去買?!彼f,比如買紅蘿卜,必須買十萬粒的品種,煮起來很甜很軟很好吃,買芥藍球要買小的,小的比較嫩,買肉就必須買三層肉。她說,采購到好東西,用心去煮,煮出來的東西絕對好吃。
好吃的薄餅,有眾多食材搭配,要分開來煮。吳招治說,比如紅蘿卜、芥藍球可以一起煮,花菜和高麗菜可以一起煮,蒜、荷蘭豆、豆干、海蠣、三層肉等則要分開炒,然后混在一起拌成菜燴,色香味俱全。薄餅皮很關鍵,面粉要好,配比合理,做出的薄餅皮又薄又Q,標準的薄餅皮一斤有30至35張。有了好的薄餅皮,有油飯,有10多樣的薄餅菜,才能做出正宗的好薄餅。
一輩子與薄餅打交道,吳招治從中悟出了生活哲學?!氨★灠饋?,里面有10多種的菜,放到嘴巴里,滿滿的,有酸有甜,就像是生活的味道。”從她開薄餅店起至今,天天有人來吃薄餅,吃到的薄餅,是小時候媽媽的味道。
做薄餅這么多年,吳招治把薄餅做出了“家味”和“鄉味”。吳招治說,到現在雖然沒賺很多錢,但已經不再需要為生計而做。薄薄的一張薄餅皮,包容了很多東西,讓她學到了人生的包容?!拔椰F在就想給家鄉同安做一件事,薄餅是家鄉的味道,堅持老手藝的人越來越少,老同安的味道不能失傳,我還要繼續做下去,直到有一天做不動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