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辛仁,男,漳州茶廠離休干部。他,是一位普通的南下離休老干部,更是迄今為止漳州市年紀最大的志愿者。他幾十年如一日,積極發(fā)揮余熱,把參與慈善作為一生中最后的"職務(wù)",先后在漳州市希望工程辦公室、漳州市紅十字會、漳州市義工俱樂部、臺灣佛教慈濟慈善基金會、漳州市殘聯(lián)等單位任志愿者,熱心地投入到各類志愿者服務(wù)中去,多年來累計捐出善款20多萬元。先后榮獲“2005年度感動漳州人物”、福建省 “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希望工程20周年杰出公益人物獎、2009年漳州市助人為樂道德模范、2018年漳州市文明家庭等榮譽稱號。
“我不是企業(yè)家,不可能一下子就掏出十萬百萬,我只是盡一點心意,能幫到哪里,就幫到哪里.....”自1992年離休起,劉辛仁老人每年都要拿出一筆錢,以一位平凡老人執(zhí)著的心,盡己所能幫助困難失學的孩子們重返校園,完成學業(yè)。在劉老的愛心資助,全國各地的四十余名失學兒童得以重返校園。1998年的一天,劉辛仁老人從《閩南日報》看到一篇平和縣秀峰鎮(zhèn)一對兄弟都考上大學卻沒錢讀書的報道后,立刻打電話給秀峰中學團委,表示愿意支持報道中的劉金埕兄弟倆,此后五年里,劉辛仁對兄弟的資助從未中斷,直到兄弟倆先后修完大學學業(yè)。2001年,劉辛仁老人又從報刊上獲悉長泰小姑娘阿秀因父親去世,家境貧困,面臨輟學,急需幫助。他立即通過報社先后給阿秀寄去600元學費。有一段時間,他與阿秀失去了聯(lián)系,但他心里一直牽掛著這位寒門女娃,直到他得知阿秀已經(jīng)上了初中,到了9月開學的時候,他抽空趕個大早,從漳州市區(qū)騎著自行車,經(jīng)過2個多小時的奔波來到長泰四中,為阿秀送上500元學費。從此,每個學期劉辛仁都會遠赴長泰四中給阿秀送去學費,直到她初中畢業(yè)并找到工作。2004年6月,劉辛仁得知漳州市籌建"希望工程基金會"時,不僅報名參加志愿者,還參與籌建并任會計。在揭幕典禮上,他當場捐款1000元,成為基金會第一個個人募捐者。
此外,劉辛仁老人還積極參與各類社會公益事業(yè),先后為漳州市的抗旱義演晚會、印度洋海嘯、南方冰凍雪災(zāi)、汶川地震、南方水災(zāi)、殘聯(lián)活動、籌建紀念館、“大地之愛·母親水窖”等公益項目慷慨解囊。1990年,團中央創(chuàng)辦保護母親河"綠色希望工程",劉辛仁鄭重許下諾言:為工程捐贈造林款2萬元,實現(xiàn)造林100畝。至今,他都按計劃匯寄款項;為保證承諾的實現(xiàn),他還特意買了一份保險,每月交200元,他說:"這樣,幾年以后,承諾就可以一次完成"。
一次又一次的捐助,對于一個普通的家庭而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此,老人一直過著十分儉樸的生活:他不抽煙、不喝酒,甚至家里還有條不成文的家規(guī):百元以上的衣服、鞋子絕對不買。唯一的交通工具是那輛跟隨了他多年的舊自行車。為了捐資助學,他甚至把外甥女給他過生日的100澳元都捐了出來。
2008年5月13日,劉辛仁參與了奧運祥云"紅色之旅"龍巖站的圣火傳遞活動,此時適逢汶川大地震。一結(jié)束在龍巖的活動回到漳州,老人家就第一時間趕到市紅十字會,為災(zāi)區(qū)捐款1000元。在隨后的十多天里,他不僅以紅十字志愿者的身份,在紅十字會協(xié)助工作人員接待捐款者,清點捐款,還利用各種資源開展勸募,為災(zāi)區(qū)募集捐款,并明確表態(tài):如果有賑災(zāi)晚會可以拍賣的話,愿意捐出自己的祥云火炬,通過紅十字會轉(zhuǎn)給汶川地震災(zāi)區(qū)。
2007年,劉辛仁老人還做出了一項至今還令許多人難以理解的重要決定:死后捐贈遺體和眼角膜,并到漳州市紅十字會辦理了捐獻手續(xù)。"我所剩時日不多了,我只想在余下的時間里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老人的一舉一動,不僅溫暖著需要幫助的人,也影響和教育著他的身邊人。現(xiàn)在,家里親人也成了無償鮮血和造血干細胞捐獻的志愿者。
回首老人家走過的路,他始終與大愛作伴,與大愛為伍。"知足常樂,有條件就要助人為樂。"這是劉辛仁的信條,也是他為人的原則。如今,老人家還在公益慈善事業(yè)這漫長的路上,滿懷快樂的播撒著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