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濱海,1963年5月出生,現任永安車務段三元區站運轉值班主任。自2011年受“寶貝回家”創始人張寶艷的事跡影響,他申請加入到“寶貝回家”志愿者大家庭,參與愛心志愿服務活動達3000余小時,溫暖了許許多多的失散家庭。
尋親活動的難度、繁瑣遠遠超出徐濱海的心理預期。2011年到2018年,徐濱海先后參與40多起尋親活動。受助對象大部分都是兩三歲時與家人失散的人員,他們對家人、對故鄉的記憶經過一二十年歲月的淘洗,只剩下模模糊糊的零星片段。徐濱海為幫助他們尋親,挨過村民的白眼,受過村干部們的質疑,坐過戶籍民警的冷板凳,也被村莊里的狗追咬過。在服務中,住宿、買面包和飲用水等費用都是徐濱海自行承擔,困了在汽車“旅館”上打盹、餓了在路邊啃面已成為他在尋親路上的平常事。但與忙碌、辛苦和所遭遇的辛酸比起來,一次次無果而終才是最讓人沮喪的。三年過去,當初與徐濱海同一批加入寶貝回家的100多名志愿者,只剩下寥寥幾個人還在堅守。徐濱海也曾經想過放棄,但受助對象失望甚至絕望的眼神和對親情的渴望,成為徐濱海將志愿服務進行到底的精神動力。
歷盡千辛萬苦,參與尋親助力失散家庭團圓。2014年,徐濱海接到了一個幫助27歲的莆田女子寧艷(化名)尋親的任務。受助者只模模糊糊記得三歲時住在福建的一個小縣城里,爸爸在軸承廠工作,用廢棄的軸承給自己做過玩具車,家旁邊還有個農貿市場。接到任務后,徐濱海經過一段時間的打聽分析,最后鎖定地點為將樂。當徐濱海把寧艷送回老家,受助者見到親人時,母女長時間抱頭痛哭,被撕裂20多年的親情紐帶被縫合。那一刻,徐濱海也流淚了,他覺得:所有的辛苦、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尋親的成功,讓他更加認識到“寶貝回家”志愿者活動的價值。2015年起,徐濱海成為福建片“寶貝回家”志愿者負責人之一,管理和協調福建片8000多名“寶貝回家”行動的志愿者。
無怨無悔付出,為失散家庭團圓創造便利條件。現在,徐濱海所在尋親團隊一個月有時多達200多例尋親訴求,重點任務就是做好接送尋親人與家人團聚以及采血驗證工作。2016年12月,為了幫助一名貴州媽媽找到失散27年的孩子,徐濱海下了夜班從三明開車前往武夷山市區300多公里的路去給尋親人楊貴進行采血,并及時將血樣寄送到江西進行比對,幫助他們一家人團圓。2018年2月,徐濱海到莆田給尋親人何玉鉻進行采血,來回歷經7小時的路程,最后通過血樣寄送比對,圓了他們的親人團聚夢。此外,2016年被拐21年的蔡怡騰、與親人失散35年的鄭秀煙、2017年被拐孩子張福威與父母相認等等都有他的付出與努力,央視、福建電視臺等多家新聞媒體均對他們的愛心行動進行過報道。徐濱海用自己的熱情與專注,溫暖著無數在尋親路上渴望團圓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