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鼓碼頭。陳立新 攝
結緣海滄,始于1986年春節,屈指數來,迄今已有32年。
30多年來我基本在海滄工作,既是改革開放以來海滄發展的見證者,也是海滄發展的親歷者和建設者。30多年過去了,我親眼目睹海滄從廈門郊區的一個小城發展成今天高顏值的新城區、新港區、新工業區。我最熟悉的嵩嶼更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文/楊金木
移山填海龜嶼慢慢被削平,未來海岸社區拔地而起
作為一個行政單位的嵩嶼街道,轄內有美麗的海滄灣,人文和自然景觀得天獨厚。作為一個地名的嵩嶼,也早已名聲在外,嵩嶼古渡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節點之一,嵩嶼碼頭曾是廈漳水陸聯運客運碼頭,是廈門通往漳州地區的重要通道。今天的嵩嶼碼頭則有廈門公交樞紐站和廈嵩、嵩鼓水上客運航線。
今天,還有多少人知道曾經與嵩嶼相隔不遠的地方有一個龜嶼?當年的龜嶼如今早已芳蹤難覓,連很多海滄的本地人也已經忘記了海滄曾有一座小山丘名為龜嶼。
昔日的龜嶼,因形似烏龜而得名,位于嵩嶼往東嶼村的海岸邊,山上樹木稀少,閩南人稱這類小山丘為“石頭山”。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初到嵩嶼時,已經有一條海堤將嵩嶼與龜嶼連接在一起,海堤圍起來的水域便成了嵩嶼水產養殖基地,主要養殖對蝦。海投集團成立嵩嶼開發公司后,嵩嶼開始了大開發;建設單位移山填海,龜嶼慢慢被削平,山上的泥土巖石填平了嵩嶼水產養殖基地。取而代之的是今時今日的未來海岸社區和嵩嶼海景城。
漁歌悠揚的東嶼灣,變成今天風情萬種的海滄灣
當年沿著龜嶼腳下往東嶼村,是一條曲曲彎彎的羊腸小路,只能騎車或步行。我們嵩嶼邊防派出所的邊防三輪摩托車沿著海岸線去東嶼村巡邏,要走京口巖山腳下的一條機耕路。到了東嶼海堤,右邊是東嶼灣,左邊是養殖對蝦的蝦池,蝦池一直綿延到鐘山村、漸美村。今天的海滄大道,就是從東嶼灣的灘涂上建起來的;漁歌悠揚的東嶼灣也變成了今天風情萬種的海滄灣。
當年從嵩嶼到東嶼,步行需要一個小時,騎車要半個小時,開著摩托車也要20分鐘。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漿四濺。走在這條羊腸小道上,一路山花海浪相伴,倒也頗有詩情畫意。
不久前,我和愛好攝影的朋友一起從嵩嶼出發,沿著海滄灣公園一路邊走邊看,邊走邊拍。走走停停,竟然花去了一個多小時。原因無他,就是美景看不完、拍不夠。海滄灣里船影點點,海面上白鷺飛翔;沙灘上游客成群,笑聲不斷;岸上民間音樂會歌聲正酣,絲竹之聲不絕如縷;從嵩嶼到東嶼,錯落有致的樓房美不勝收。好一幅盛世祥和的畫卷!快門聲清脆而有韻律,我們為拍到好照片而欣喜不已。
跨度幾十年的碼頭發展“三重奏”,奏響了一曲華美樂章
現在從嵩嶼到東嶼開車不過幾分鐘時間。嵩嶼碼頭從條石建造的簡易古渡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建成水陸聯運客運碼頭,再到今天包含了公交樞紐站和廈嵩、嵩鼓水上客運航線,這跨度幾十年的碼頭發展“三重奏”奏響了一曲華美的樂章。
龜嶼的消失、嵩嶼的崛起,則告訴我們什么叫翻天覆地,什么叫滄海桑田。而嵩嶼到東嶼之間從海岸線的一條羊腸小道到今天的海滄大道,則讓人懂得什么樣的變化被稱之為華麗轉身。
潮起潮落,歲月如歌,嵩嶼、海滄灣的變遷是改革開放40年來海滄滄桑巨變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