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如何抓好鄉風文明建設推進鄉村振興,是當前一項十分重要而緊迫的工作任務。
鄉風文明建設事關鄉村振興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靈魂”。在鄉村振興戰略五個方面的總體要求中,鄉風文明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堅持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以優秀文化引領鄉村文化的前進方向,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群眾的思想問題,是鄉村振興戰略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因此,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核心和靈魂,抓住鄉風文明建設,就抓住了鄉村振興的關鍵。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引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風文明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鄉風文明能夠有效吸引城市要素資源向鄉村轉移,進而促進產業興旺;鄉風文明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優良的人文環境,實現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是治理有效的重要條件和成效體現;鄉風文明是生活富裕的重要內涵,生活富裕不僅體現在物質生活的提升,也體現在包括鄉風文明在內的精神生活的豐富。因此,鄉風文明建設的先導和引擎作用至關重要。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晴雨表”。鄉風文明關系到鄉村振興的文明程度以及質量和水平,關系到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群眾滿不滿意、幸不幸福,是鄉風文明程度最直接的體現。因此,鄉風文明與鄉村振興是統一的,只有把鄉村振興與鄉風文明建設有機結合起來,二者相向而行、良性互動、互相促進,才會深化鄉村振興內涵,增強鄉村振興動力和活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才會穩步推進。
鄉風文明建設的著力點
抓導向。堅持正確導向是加強鄉風文明建設的前提和基礎。為此,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強化群眾思想道德建設。一方面,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挖掘農村傳統道德教育資源,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另一方面,采取符合農村特點的有效方式,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推進誠信建設,使農民群眾的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集體意識、主人翁意識進一步增強。
抓規劃。以“鄉風文明達到新高度”為目標,將鄉風文明建設納入鄉村振興戰略總體規劃,與農村產業發展、生態文明、鄉村治理工作一同安排、一同部署、一同推進。同時,要突出鄉風文明特色,圍繞鄉村的獨特性和多樣性,擬定鄉風文明建設的具體安排;又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此彰顯地域文化特色,特別要注重歷史文化名村、文物古跡、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傳統建筑等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從優秀傳統文化、鄉村精神文化活動等多方面描繪鄉村的美好未來。
抓陣地。深入推進文化惠民,按照有標準、有網絡、有內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方面,通過新建、改造、置換等方法,加強基層文化設施建設,支持“三農”題材文藝創作生產,努力實現“文化活動人人參與、文化產品送到身邊、文化場館免費開放、文化成果人人共享”;另一方面,充分展示新時代農村農民的精神面貌,以此實現鄉村兩級公共文化服務全覆蓋,提升服務效能。同時,培育挖掘鄉土文化本土人才,開展文化結對幫扶,引導社會各界人士投身鄉村文化建設,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賦予時代內涵、豐富表現形式。
抓培育。注重培育良好家風,以家風促民風,以民風帶鄉風。首先,開展家風評議,深入開展“家風潤萬家”活動,議家風、立家訓、傳家禮、評家庭,以此培育家庭美德、家庭文化,弘揚家庭和睦、尊老愛幼、科學教子、勤儉持家、鄰里互助的良好家庭新風尚。其次,注重培育新型農民,以培育“四有”新型農民為目標,利用農民學校、新時代農民講習所、“院壩講座”“夢想課堂”“三下鄉活動”等載體,加強對農民的技能培訓,幫助農民提高科學文化素質,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最后,注重培育新型農村領頭人,加強村“兩委”班子的思想、組織、作風建設,努力營造“風清氣正”的濃厚氛圍,進一步提高鄉風文明。
鄉風文明建設的路徑
堅持思想引領。鄉風文明是新農村建設的思想保證和精神動力,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和社會價值導向的集中體現。培育鄉風文明,首先要從思想上充分認識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性,要積極引導廣大群眾自覺進行觀念轉變,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過程中,牢固樹立“三種觀念”。一是正確價值觀。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老百姓的生活結合起來,真正落地落實,落小落細。二是新的發展觀。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鄉風文明建設之間的辯證關系,堅持兩手抓、兩手硬、兩促進,把鄉風文明建設放到與經濟建設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三是文明生活觀。大力倡導文明生態理念,倡導健康生活方式,開展“潔美農家”“五星級農戶”等創建評比活動,真正讓干凈整潔成為習慣,讓習慣成為自然,讓自然成為風景。
堅持實踐養成。鄉風文明是鄉村良好社會風氣、生活習俗、思維觀念和行為方式等的總和。培育文明風尚、文明習慣,重在實踐養成。一是活動養成。要結合實際,組織開展“核心價值觀進農家”“優秀傳統文化進農家”“科學知識進農家”“文明風尚進農家”“法律法規進農家”等“五大行動”,把好的理念、作風、習慣轉化為農民群眾自身的需求,使之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入骨髓、形成自覺。二是制度約束。將村規民約用起來,堅持遵守法律法規、傳承優良家風、規范村民言行的原則,結合村民生產生活實際,指導村社修訂完善通俗易懂、群眾認可、易于執行的村規民約。三是文化養成。堅持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以農村群眾的文化需要為導向,大力開展文化進基層活動,采取歌曲舞蹈、詩歌朗誦、器樂表演、繪畫書法等多樣的藝術形式,組織文藝展演、文化演出、文藝培訓和送文化下鄉、送電影下鄉、送圖書下鄉等文藝志愿服務活動,豐富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堅持統籌推進。鄉風文明建設是一個綜合的、全方位的、系統性的工程,需要匯聚政府、社會組織、村民自身等多方的力量。一是機制促動。要充分調動職能單位、黨政有關部門、群團組織和社會各界的積極性,細化任務,壓實責任,用好各項政策,提高綜合效益。二是組織聯動。在推進過程中,要與農村“三變”改革、綠色發展、鄉村治理、鄉村文化興盛等工作有機結合起來,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進工作開展。三是示范帶動。要注重典型引導,用榜樣的力量激發向上向善向美的力量。同時,牢固樹立精品意識和品牌意識,要規范標準和要求,著力打造鄉村文明建設示范點,讓鄉村居民享受到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提升生產生活質量,體會到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者:劉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