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持續通過信息化手段,縮短城鄉地理距離,打破醫療機構間信息壁壘,優化醫療資源配置,創新醫療服務模式,百姓獲得感不斷增強
醫療信息化:讓群眾少跑腿看好病
東南網8月14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鄭璜 通訊員 林世才)
醫療信息化是國際發展趨勢,也被視為我國醫療改革的重要內容和必由之路。
福建得風氣之先。本世紀初開始的“數字福建”建設,開啟福建信息化建設的新篇章,之后福建在全國率先實現社??ㄅc醫保和金融等的多項集成應用,實現一卡就診、一卡結算;率先建設覆蓋省市兩級的居民健康信息系統,避免重復檢查,為患者節約大量費用……
如今,“互聯網 醫療健康”已成國家戰略。福建持續通過信息化手段,縮短城鄉地理距離,打破醫療機構間信息壁壘,優化醫療資源配置,創新醫療服務模式,百姓獲得感不斷增強。
資源共享,“遠水”也能解“近渴”
莆田荔城區新度衛生院沒有一名專職的影像醫生,但通過互聯網,他們有了28名上級醫院簽約影像醫生。
院長徐碧霞介紹,醫院從全市50人的注冊影像專家庫中,選擇28人簽約?,F在,衛生院的技師給患者拍完片,上傳至影像會診中心,專家庫里的在線簽約專家,就能通過平臺以搶單、指派或兜底的模式,根據衛生院拍攝的DR(數字化X光機)影像,修訂診斷書,最終出具報告并簽名。
“要求必須在30分鐘內完成,但通常只需5~15分鐘,患者就能拿到專家審核好的報告單?!毙毂滔颊f,患者拿著這樣的報告單到市里的三級醫院就診,省去重復檢查,也不用打印不環保又不易保存的膠片,掃一掃微信二維碼,就可獲取電子報告。
好處遠不止這些。審核醫生還會指導本院技師如何糾正體位才會得到更好效果。一年時間,醫院拍片的修訂率就從65%減少到30%。借助平臺,衛生院影像檢查數量從原來的每月300人增加到450人左右,帶動了全院門診量顯著增長。
平臺開通運行兩年來,匯集注冊影像專家50名、注冊醫療機構56家,莆田全市完成影像會診數近16萬例,平均完成一次會診時間4.67分鐘,審核率99.45%,修訂率40.2%,實現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影像醫生、患者等多方共贏。
南平建陽區的云診室,可視作影像遠程會診的升級版。
去年7月,建陽回龍鄉滸州村村民范良秀幫弟弟家插秧,回家不久就開始發燒,以為是中暑,在村里衛生所治了3天也不見好,醫生趕忙通過電話加急預約了建陽第一醫院皮膚科的遠程會診。
不用重新掛號、省去路上顛簸,就在回龍鄉衛生院云診室里,建陽第一醫院專家通過實時傳輸音視頻詢問范良秀的病史,并在衛生院醫生的幫助下完成詳細的查體,發現她腋下有一個焦痂,結合她曾下田插秧的經歷,診斷為恙蟲病。
特效藥服下很快退了燒,范良秀樂了。50元的遠程會診費,醫保還可報銷70%。以前有個鄰居也是被恙蟲咬了,在當地看了好久也沒找著原因,在外工作的孩子一急,送到了福州治療。
衛生院的醫生說,原來幾乎沒機會見到這樣的病例,現在跟著市里醫生長了見識、學了用藥,僅恙蟲病,今年就診治3例。院長葉志農介紹,現在衛生院每月都有十幾次遠程會診,占住院總數的8%~10%。
這樣的云診室,一端是建陽第一醫院、南平市二醫院的優質科室,另一端則連著建陽區13所基層醫療機構,實現全覆蓋。加上DR遠程診斷系統,2015年以來建陽區域內就診率已連續3年超90%。
“云診室解決的正是基層醫療資源不足問題,最終推動分級診療的落地?!苯枀^衛計局局長許群瑜說。
問題導向,集中破解痛點難點
省衛計委黨組書記、副主任黃如欣表示,醫療信息化建設不是一個簡單的建設項目,更要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科學探索實現路徑,健全應用支撐體系和服務體系。
莆田從2012年開始開展影像遠程集中會診,最初的做法是掛靠3家三甲醫院,成立3個市級影像診斷中心,分別為所掛鉤的49家基層醫療機構提供影像遠程集中會診。但因軟件不完善、分配機制不成熟、會診審核不及時、審核質量不高等問題,效果不佳。
這才有了如今的影像“滴滴”會診平臺。靈感來自“滴滴打車”的互聯網思維模式,專家庫、搶單資源池、移動端隨時隨地的操作,原來建在三甲醫院里集中會診的線下“硬中心”沒了,取而代之的是多種派單模式相結合的線上“軟中心”。
經濟杠桿的作用也不可忽視。莆田堅持將每次7.5元的影像遠程會診費列入醫保,100%予以報銷,并且不納入門診統籌補償封頂線。同時,影像遠程會診的收入,1/3歸影像醫生醫院,2/3歸個人,專家的勞動所得有了保障。
建陽第一醫院院長助理陳猛介紹,為提高工作效率,云診斷終端就放置在常見病最多的臨床科室,醫生在科室里即可開展遠程診斷;而為確保診療質量,目前遠程會診以住院病人尤其是慢病病人為主,上級醫生需提前閱讀病人資料,最終的視頻對話也要在基層醫生的輔助下完成。
云診斷設備還被用于醫院業務學習課件的播放、復雜手術的直播等,成為基層醫生的學習利器。
與基層醫療機構致力于擺脫門可羅雀局面相對應的,是大醫院始終試圖疏解的門庭若市。
早在2002年,省立醫院就全面取消掛號,目前提供的實名制預約就診渠道已達9個,包括微信、APP、支付寶、官網、自助機、醫護工作站、社區醫生站等。
醫院還利用數據挖掘分析計算出每一位出診專家三年來的接診時間,做到每一位專家個性化設置,預約時點精確到分鐘,同時通過短信、微信等及時提醒,實現提前預約、按時到診、準時看診。
預約服務還擴大到醫技檢查、出入院、手術等每個就醫環節,實現全程預約。目前,省立醫院門診患者平均候診時間從2015年的58分鐘縮短至2018年3月的12分鐘,CT檢查預約時長從原來的7天降為2天。
省衛計委在省屬醫院開展的為期3年的“改善服務、方便群眾就醫”專項行動,也直指群眾到省屬醫院看病存在的“三長一短”(掛號時間長、候診時間長、繳費時間長、看病時間短)等問題。通過信息化手段優化服務流程,成為各院普遍做法。根據第三方滿意度調查,省屬公立醫院群眾滿意度從2015年的83.27分,提高到今年上半年的89.36分。
數據集成,探索互聯網醫療更多可能
黃如欣認為,醫療信息化不僅要實現業務流程的信息化、解決看病難,更要借助大數據發展數據集成和分析,實現看好病。
盡管縣域內的信息化已基本建立,許群瑜卻擔心,這樣的“自選動作”,容易讓建陽成為“信息孤島”?!爸挥薪尤敫笃脚_,才能提升信息化水平,充分挖掘數據的價值。我們期待統一規劃,同時后臺端口同一化的省域大平臺?!?/span>
據了解,我省將啟動實施省統籌區域平臺互聯互通工程,加快構建統一權威、互聯互通的全民健康信息平臺,有效支持公共衛生、計劃生育、醫療服務等業務應用。
同時,依托世界銀行貸款,我省將重點建設縣域醫療服務技術、協作、信息三大平臺,建立心電診斷、臨床檢驗、醫學影像、病理檢驗、消毒供應、遠程會診等六大中心,有針對性地促進“重心下移、資源下沉”。
將大數據直接作用醫療的嘗試,也已夢想照進現實。
一個肝癌病人確診后,通過人工智能,便能預測費用、復發率、微血管侵犯風險等,幫助醫患一同對抗疾病。去年9月落地福州的全國肝病和肝癌大數據平臺,匯聚了全國60余家醫院的數百萬例肝病病例數據,讓這樣的預測有了堅實的數據支撐。
目前,平臺肝癌治療費用預測值與實際值誤差不超過5%。不僅如此,醫生還可以根據這個預測,針對不同病人的病情,確定醫療方案的費用,避免過度醫療。
當傳統中醫遇上現代科技,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在福建中醫藥大學的“中醫健康管理太空艙”,病人的信息采集全部依賴于機器。面部信息和舌像采集器、聲音采集器、人機對答系統、脈象采集器,分別對應傳統中醫的望、聞、問、切。這些信息采集到后臺后,可自動生成一份健康狀態報告,依據是后臺累積的數十萬病人數據建立的狀態辨識系統。醫生根據這份報告,可給出個性化的調理方案。
福建中醫藥大學校長李燦東教授希望,借助這套狀態辨識設備,發揚中醫的治未病理念,使人不生病、遲生病,生小病、有病之后容易治療,治療之后不易復發。
2016年11月,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及產業園區在數字福建(長樂)產業園正式掛牌,福建成為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的先行者。深化大數據在醫療服務、臨床科研、行業治理等方面的應用,福建已經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