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持續通過信息化手段,縮短城鄉地理距離,打破醫療機構間信息壁壘,優化醫療資源配置,創新醫療服務模式,百姓獲得感不斷增強
醫療信息化:讓群眾少跑腿看好病
東南網8月14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鄭璜 通訊員 林世才)
醫療信息化是國際發展趨勢,也被視為我國醫療改革的重要內容和必由之路。
福建得風氣之先。本世紀初開始的“數字福建”建設,開啟福建信息化建設的新篇章,之后福建在全國率先實現社保卡與醫保和金融等的多項集成應用,實現一卡就診、一卡結算;率先建設覆蓋省市兩級的居民健康信息系統,避免重復檢查,為患者節約大量費用……
如今,“互聯網 醫療健康”已成國家戰略。福建持續通過信息化手段,縮短城鄉地理距離,打破醫療機構間信息壁壘,優化醫療資源配置,創新醫療服務模式,百姓獲得感不斷增強。
資源共享,“遠水”也能解“近渴”
莆田荔城區新度衛生院沒有一名專職的影像醫生,但通過互聯網,他們有了28名上級醫院簽約影像醫生。
院長徐碧霞介紹,醫院從全市50人的注冊影像專家庫中,選擇28人簽約。現在,衛生院的技師給患者拍完片,上傳至影像會診中心,專家庫里的在線簽約專家,就能通過平臺以搶單、指派或兜底的模式,根據衛生院拍攝的DR(數字化X光機)影像,修訂診斷書,最終出具報告并簽名。
“要求必須在30分鐘內完成,但通常只需5~15分鐘,患者就能拿到專家審核好的報告單。”徐碧霞說,患者拿著這樣的報告單到市里的三級醫院就診,省去重復檢查,也不用打印不環保又不易保存的膠片,掃一掃微信二維碼,就可獲取電子報告。
好處遠不止這些。審核醫生還會指導本院技師如何糾正體位才會得到更好效果。一年時間,醫院拍片的修訂率就從65%減少到30%。借助平臺,衛生院影像檢查數量從原來的每月300人增加到450人左右,帶動了全院門診量顯著增長。
平臺開通運行兩年來,匯集注冊影像專家50名、注冊醫療機構56家,莆田全市完成影像會診數近16萬例,平均完成一次會診時間4.67分鐘,審核率99.45%,修訂率40.2%,實現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影像醫生、患者等多方共贏。
南平建陽區的云診室,可視作影像遠程會診的升級版。
去年7月,建陽回龍鄉滸州村村民范良秀幫弟弟家插秧,回家不久就開始發燒,以為是中暑,在村里衛生所治了3天也不見好,醫生趕忙通過電話加急預約了建陽第一醫院皮膚科的遠程會診。
不用重新掛號、省去路上顛簸,就在回龍鄉衛生院云診室里,建陽第一醫院專家通過實時傳輸音視頻詢問范良秀的病史,并在衛生院醫生的幫助下完成詳細的查體,發現她腋下有一個焦痂,結合她曾下田插秧的經歷,診斷為恙蟲病。
特效藥服下很快退了燒,范良秀樂了。50元的遠程會診費,醫保還可報銷70%。以前有個鄰居也是被恙蟲咬了,在當地看了好久也沒找著原因,在外工作的孩子一急,送到了福州治療。
衛生院的醫生說,原來幾乎沒機會見到這樣的病例,現在跟著市里醫生長了見識、學了用藥,僅恙蟲病,今年就診治3例。院長葉志農介紹,現在衛生院每月都有十幾次遠程會診,占住院總數的8%~10%。
這樣的云診室,一端是建陽第一醫院、南平市二醫院的優質科室,另一端則連著建陽區13所基層醫療機構,實現全覆蓋。加上DR遠程診斷系統,2015年以來建陽區域內就診率已連續3年超90%。
“云診室解決的正是基層醫療資源不足問題,最終推動分級診療的落地。”建陽區衛計局局長許群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