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步驟,也是應對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具體舉措,更是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轉化為實在圖景。可以說,推進和具體落實鄉村振興這一重要戰略,是對當前中國城市化進程中城鄉關系實現再平衡,對社會建設與經濟發展規律的把握實現再認知,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進入新的結構性轉換實現再呼應。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無論是東部沿海地區還是中西部地區的部分鄉村,因為流動性增強而出現了過疏化的場景。鄉村的流動性增強和過疏化場景引發了整個鄉村社會結構的轉變,同時也帶來了鄉村公共文化建設的緊迫。
公共文化建設是激發鄉村活力、實現鄉風文明的內在動力。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二十字方針,其中鄉風文明是鄉村文化建設的目標。實現鄉風文明的關鍵是重構鄉村文化,大力建設新時代鄉村公共文化。鄉村公共文化建設既要立足于鄉村的地域文化特色,繼承和弘揚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也要契合現代文化精神和文化向度。只有尊重和傳承具有地方性知識特點的續傳傳統優秀文化,鄉風文明才能契合民眾生活,激發鄉村活力。只有契合現代文化精神,鄉風文明才能融入現代文明。鄉村是整個中國文化魂系所在,也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難點所在。當前部分鄉村出現多態、多元、多樣、信息復雜的文化場景,這種復雜的文化場景在鄉村的出現既與全球化有關,也與鄉村從農業經濟基礎向工業生產和生活方式轉型有關。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征程中,根據鄉村復雜文化場景產生的原因重構和建設鄉村公共文化建設,我們不僅能夠有效應對鄉村經濟基礎和生產生活方式轉變引發的鄉村文化問題,比如鄉村流動性增強和過疏化場景帶來的鄉村文化衰而不亡的問題,也要能夠有效應對全球化引發的價值多元帶來的鄉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彰的問題。因此,鄉村振興的內在邏輯不僅是相關產業的振興,更是公共文化的重構。只有鄉村公共文化有生機,鄉村活力才能真正迸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真正入腦入心入行,成為鄉民的內化價值觀,鄉風文明才能最終實現。
公共文化建設是提升鄉民滿足感、獲得感和幸福感的關鍵舉措。鄉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僅涵括就業、社會保障、生活質量、生存環境等物質生活層面,更重要的是精神領域充實、文化生活豐富多樣、科學文化素養不斷提升等精神層面的滿足感、獲得感和幸福感。鄉村振興背景下的鄉村公共文化建設要從文化樂民、文化富民、文化育民、文化強民四個層面不斷推進鄉民的基本文化權益和基本文化需求的保障和滿足,推進鄉村規范完善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探索構建,推進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管理體制機制的創新,推進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資源的整合呼應。文化樂民、文化富民意味著鄉民參與社會文化活動生產與創造的權利是自由和平等的,鄉民享受文化成果的權利是公平的。在此基礎上,通過構建滿足鄉村各個階層的文化需求,集普惠性、公益性、服務性、共享性、均等性、全覆蓋性為一體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拓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內涵和外延,努力將文化樂民、文化富民的宗旨體現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當中,不斷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精準扶貧、均衡發展方面的功能發揮,實現鄉民精神領域的美好愿景。文化育民、文化強民是轉型時期鄉村公共文化建設的應有之義。文化育民、文化強民不僅是傳承鄉村文脈、保留鄉土文化、延續鄉愁記憶的必要途徑,而且是摒棄鄉民原有的、與現代文明不符的落后、僵化、迷信的思想與觀念的必要做法,更是提升鄉民的民主素養、科學素質、法制意識、道德水平的必備條件,同時也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