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亞平現(xiàn)年70歲,新陽街道一農(nóng)的下陳村人。其母親黃執(zhí),于2018年10月5日壽終。40年前,洪亞平用摩托車載著生前患病的母親尋遍名醫(yī)百方,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洪亞平對其的悉心照料在村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一日三餐,日復一日細心照料
每天早晨6點多,生前100歲的黃執(zhí)已經(jīng)吃好了早餐,而已經(jīng)70歲的兒子洪亞平,要么在幫生前的母親按摩,要么在幫母親清洗衣服,這些場景,在下陳村早已不是新鮮事。每天清晨5點左右,洪亞平都要騎著電動車,到4公里外的角美菜市場買新鮮的肉菜。到家后,將豬肉剁碎,或燉湯,或燉成軟糯方便吞食的“咸肉”,再連同出門前就煮好的稀飯,一起端到母親的房間,讓其食用。
趁著母親吃早餐的時候,洪亞平會打掃一遍房間,將母親換下的臟衣服洗好晾曬。“冰凍的豬肉她不吃。”洪亞平說,生前的母親很“挑食”,下陳村沒有菜市場,豬肉攤上午8點才會來,母親等不了。
黃執(zhí)的吃喝拉撒都離不開兒子。早上6點吃稀飯、中午11點吃干飯,傍晚5點是晚餐時間,偶爾吃面條,每天必須喝瘦肉湯或排骨湯。對于母親生前的飲食習慣,洪亞平再熟悉不過。在洪亞平的兒子洪碧峰看來,父親對奶奶可謂是有求必應。“奶奶在世的時候說要吃面,老爸大中午就騎車到角美去買。”洪亞平的房間與母親的房間隔著一條走廊,距離約2米多,擔心母親半夜要起床上廁所或喝水,洪亞平這數(shù)十年來夜里睡覺從不關房門,這樣,母親叫他他才能聽到。
母親患病,不厭其煩求醫(yī)問診
對于母親的病,不善言辭的洪亞平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隱約記得在母親50多歲時就一直自稱渾身疼痛。從那時候起,黃執(zhí)便開始了尋醫(yī)之路。漳州、晉江、集美……遠的叫車去,近的洪亞平則騎車載著母親去。
自打父親去世后,黃執(zhí)的病也越發(fā)嚴重。有時候疼得滿地打滾,情緒不好時,輕則沖家里人亂發(fā)脾氣,重則還動手抓傷人。然而,在當時也沒有哪個醫(yī)生能確診黃執(zhí)的病癥,而洪亞平為了母親,只能不厭其煩的載著她看病,還曾在一天內(nèi)三次載著母親去看病。
直到母親85歲時,洪亞平聽人介紹,去了仙岳醫(yī)院就診,才確診是憂郁癥。治療后的黃執(zhí)雖然精神情緒比較穩(wěn)定,但因年歲高,其生活自理能力也差了很多,整天只愿意躺著,腿腳不靈活了。
臥病住院,心系母親飲食起居
三年前,洪亞平患心臟病做了心臟手術(shù),住院半個多月,在洪亞平入院前,洪碧峰就做了安排,特地請假在家照顧奶奶。洪亞平出院時第一句話便是問兒子:“你奶奶有得吃嗎?”這讓洪碧峰聽了很心疼,而洪亞平的妹妹洪梅桂聽了當場掉淚。“有哥哥照顧我們很放心。”嫁到集美的洪梅桂,如今也是上有老下有小,家里有個90多歲的婆婆要照顧,平日里還要接送孫子上下學,她深知照顧老人的不易。洪碧峰說,父親當時是擔心自己煮的沒法讓奶奶滿意,因為一直以來奶奶的飲食起居都是父親在照顧,也只認可父親。而父親對奶奶的好,洪碧峰看了深有感觸,在工作之外,洪碧峰夫婦倆也會力所能及的幫父親分擔些家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