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鎮權,男,1963年2月出生,龍巖市永定區培豐鎮田地小學校長。37年來,他一直堅守在邊遠山區的小學教學第一線,為改善學校的辦學條件嘔心瀝血,為使一批批山里的孩子走出去而默默耕耘。
張鎮權所任教的田地小學,是培豐鎮的“西伯利亞”。這里交通閉塞,1986年才有電燈,通往20公里外鎮政府的是一條彎彎曲曲坑坑洼洼的盤山公路,晴天塵土飛揚,雨天道路泥濘。到這里任教的外地教師,似乎都有一種被“發配流放”的感覺,總是想方設法離開這里,但他卻兩次放棄到鎮中心小學任中層和校級領導的機會。1992年一個在某銀行部門工作的同學準備幫其調往銀行宣傳部門工作,他婉言謝絕了。1999年當有領導準備讓他轉行到鎮政府任文書工作而征求他的意見時,他卻婉言謝絕了。幾年后,又有領導想以借用方式讓他去鎮黨政辦工作時,他再一次謝絕了。對于大部分年輕教師來說,能跳出“教門”到機關單位工作,是夢寐以求的事。有人覺得他太“傻”,放棄了大好前程。但他覺得自己對農村小學教育事業已經有了深厚的感情,不愿放棄自己視為終身奮斗的目標。
張鎮權深知,要教好書,就得有一身過硬的本領。他教學基本功扎實,曾獲學區教學基本功比武綜合第一名,縣教師七項基本功比賽二等獎。他長期任小學語文教師,還當了多年的班主任,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加上自身勤于學習,對小學語文具有扎實的教育理論基礎和專業知識,逐漸形成了自己“實”、“活”的教學風格。他教學成績顯著,所教班科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1992年,他任畢業班語文教師,學生郭小云升學考試語文(含作文)成績97.8分,名列全縣第二,至今還保持著該鎮小學畢業班學生語文科的最好成績。許多學生家長,包括學校的教導主任都指名要他教自己的孩子。他重視家校聯系,愛生如子,熱心資助貧困生,幫助留守兒童。學生郭志聯因父母離異,情緒低落,成績直線下降,他主動接近這位學生,耐心開導,使其學習成績又明顯上升;學生郭考忠父母雙亡,是個孤兒,他除了特別關心這位學生的學習,還為其墊付了部分雜費;學生張權斌母親離異,父親長期在外,他除了平時特別關心這個孩子的學習,還經常家訪,生病時帶他去看醫生。他積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指導學生參加作文競賽、寫字比賽、手抄報比賽、革命故事演講比賽、課本劇匯演及書法、美術展覽等,學生獲縣、學區、中心小學獎50多人次。他20多次受縣市以上表彰, 2003年被評為福建省小學骨干教師培訓班“優秀學員”,2017年被評為福建省鄉村小學校長培訓班“優秀學員”,他還6次被選為鎮黨代會代表,1次當選鎮人大代表。
張鎮權刻苦鉆研業務,承擔國家重點課題實驗研究,主持市級課題研究,是省級課題組的核心組成員,還參與兩項縣級課題研究,承擔縣級專題講座6次。他積極承擔指導培養青年教師的工作,指導青年教師上公開課,獲一、二等獎,還指導多位教師撰寫教學論文,獲省一、二等獎。培養了張東明等6名青年教師入黨,培養了張小明等5名青年教師成為縣、市骨干教師。
張鎮權在邊遠山區小學艱苦的教學環境下,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撰寫出富有獨特見解的教研文章130多篇,其中40多篇教學論文在《小學教學》《福建教育》《小學語文》《小學語文教師》《小學語文教學》《小學教學參考》《小學教學研究》《教育實踐與研究》《中國小學語文教學論壇》等10多種全國CN級教學月刊上發表,另有2篇被編入《小學語文課本作文》,有30多篇教學論文獲省級以上獎或編入論文集。
張鎮權教書育人的事跡分別被《中國教育報》《福建日報》《閩西日報》《今日永定》等媒體報道。受永定縣教工委、教育局的再三邀請,他于2009年、2010年兩次為全永定縣教師作先進事跡巡回報告,2012年被定為全縣師德師風教育巡回報告團報告員,到全縣各校作報告。他說:“我去巡講不是為了出名,而是為了讓更多人關心那些大山里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