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亦為老人節。每年這個時候,學校、各企事業單位都會開展各種各樣的“尊老敬老”活動。民間或政府組織有娛樂演出、有送米送油送關懷,學校里老師會邀請爺爺奶奶進校園、會請孩子們給爺爺奶奶制作賀卡、會講述重陽節的來歷,會問孩子們你們能為爺爺奶奶做些什么?
重陽節,你能為爺爺奶奶做些什么呢?孩子們的回答很多。我能幫爺爺奶奶洗衣服、我能幫爺爺奶奶做飯、我能給爺爺奶奶送禮物、我能幫爺爺奶奶做家務……只要是孩子們能想得到的詞匯,都會脫口而出。老師們聽了露出贊許的神情、家長們聽了不屑但又會會心的一笑、爺爺奶奶聽了眼睛笑成了彎彎的月亮,嘴巴卻忙著說不用、不用……孩子們真的這么能干嗎?沒有錢的他們用什么送禮物給爺爺奶奶?吃飯都需要別人喂的孩子怎么幫爺爺奶奶洗衣、做飯、做家務?老師們利用節日的契機給孩子們進行“愛老敬老”主題教育活動,出發點是好的。讓孩子們從小便在心里奠定尊敬老人的觀念;孩子們的愿望是好的,或許自己真想幫爺爺奶奶做點什么。可是,無論是老師、孩子還是家長,可曾想過,“如果每一個人自己的事情自己能自己做便已是對老人家做的最好的事情了?”放眼每個學校門口,嘴里吃著好吃的零食的是小朋友,背上背著書包的卻是爺爺奶奶;翹起二郎腿悠哉游哉的是小朋友,騎著三輪車奮力前行的是爺爺奶奶;急急忙忙趕到幼兒園的是爺爺奶奶,懷里抱的背上背的是小朋友。回到家里,灶臺前忙碌的是爺爺奶奶,挑三揀四不吃這不吃那的是小朋友;早上趁著起床氣發脾氣的是小朋友,忙著幫穿衣服的是爺爺奶奶……孩子們,你們能為爺爺奶奶做些什么?我想,什么都不需要你做。你只要能自己穿衣、吃飯、自己走路便是送給爺爺奶奶最好的禮物。不需要你特意只在這一天畫上一張賀卡,然后說上一些自己都根本無法做到的事情。
走出學校,放眼社會上。頗搏眼球的重陽節活動也是開展的如火如荼。慰問安撫、文藝演出都是小兒科了。有些所幸把洗腳盆搬到了廣場上,美其名曰“為長輩洗一次腳”、還有的敬老院里人滿為患,前腳張家走,后腳李家來。網上曾流行一個段子,話說重陽節這天一個老奶奶被扶著從斑馬線的左邊走到右邊走了幾十遍……愛老敬老不是逢場作戲,不是個人或組織的專業秀。重陽節,我能為你做些什么?網絡上看到一條新聞,大致意思是如果不經常回家陪老人,以后就拿不到老人的遺產了。(此處我想發個狂汗的表情。)想我泱泱中華,尊老愛幼自古是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如今卻要淪落為和法律相捆綁,和金錢相博弈,豈不令人心痛?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曾在1999年春節聯歡晚會上唱濕了多少人的眼睛,唱醒了多少在外奔波的游子?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我們能做的很多,不僅僅是在重陽節這一天。我們能陪年邁的家人吃吃家常飯,我們能陪耳背的父母講講家長里短,我們能在買水果時多買一份送給處處節儉的爺爺奶奶父親母親,我們能什么都不做哪怕只是陪他們一起看看電視聽聽戲曲……我們能做的太多太多。
“老人死后若干天被鄰居發現”、“孫子揮拳向爺爺,為的是哪般?”、“兒子住新房,老人無家可歸睡路邊”……飛速發展的信息時代也帶來了新聞的快速傳播。我一直費解于這種新聞是怎么產生的,只至有一次和朋友吃夜宵時看到一個腿腳不靈活的老爺爺用力推翻垃圾桶只為找一個飲料瓶。看著衣衫襤褸的老人,再回頭看看夜宵市場上高聲狂飲的年輕男男女女們,我的心莫名的一痛。站起身,我走到老人身邊,把自己桌上還沒喝完的飲料瓶通通送給了他。我不知道這個老人此刻正在經歷怎樣的生活,才會讓他在深夜還徘徊在垃圾筒的周圍?我也不知道還有多少和他一樣的老人,在除了重陽節這一天的其他很多天里,都飽受著生活的考驗?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感謝有重陽節這樣一個節日,讓千千萬萬個老人至少可以在這一天有機會做一次真正的“大爺大媽”。感謝我們現在美好的生活,用村里老人的話來說就是,感謝習近平,感謝新社會,老人每月有錢拿,生病有了社保。重陽節,你回家看看了嗎?(蘇州市網絡文明傳播志愿者工業園區 黃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