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歲重陽,今又重陽。今天各地敬老孝老氛圍空前濃厚,但等待筆者在這要說得是,敬老不是節日是習慣,不能隨節日而去,無論是家庭還是社會都要成為一種常態。
重陽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有賞菊登高之習俗,九九重陽更是寓意長久長壽,賦予了敬老和孝心的內涵。隨著時代變遷,1988年我國政府將農歷九月初九正式定為“老人節”,旨在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習近平同志曾說過:“尊老”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世世代代的勞動人民,始終把“尊老”奉為立身處世的大德,相沿成習。
筆者發現,與已經過去母親節一樣,人們對感恩母愛和敬老孝行的極大關注和熱度成了一場節日狂歡,微信圈都被刷爆了,人們總結說網上和朋友圈孝子特別多。古人已有總結,孝在于質實,不在于飾貌。的確,行孝不是說出來的,是做出來的,重在行動。敬老不應只在節日做,不是一二天的事兒,要及時有常,體現在時時刻刻。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曾子把孝行分成三級:一是言語、行為和內心都能尊敬父母;二是不侮辱父母,對他們好;三是能給他們養老送終。敬老孝老說易行難,道理很平常誰都懂,可是真正能夠做到的卻并不多,一些子女總會找出各種理由和借口不孝老,最常見的就是“工作忙事多沒時間”。我們不妨捫心自問“工作真的就哪么忙?”“時間都去哪兒了?” 父母期待子女常回家看看,一定要理解“空巢老人”的苦酸,趁父母尚在還能孝順之時,盡心盡力吧,不要留下“子欲孝而親不待”的遺憾。
人們常說,父母在,我們尚有來處,父母不在,我們只有歸途。隨著歲月增長,筆者越越來深深體會到了這句話的內含。家有老人如有一寶,父母的陪伴和惦記讓我的生活充滿了美好和溫暖。每想到這句話,我不自覺就雙眼潤澀,總是害怕一旦父母離去我難承受。
讓我們敬老從重陽開始,這不僅是我國老齡化時代的要求,敬老使命越來越艱巨,每個人都將更加擔當敬老義務。重陽節敬老只是一個新的開始,敬老不能靠節日,老人最需的是平時一點一滴、和風細雨般的關愛,愿熱鬧的節過后全社會敬老常態和良好風尚更加濃厚。
歲月勿勿,人生易老。孝道沒有統一的模式,合適就好,如能讓父母如愿就是至孝。當下正念和正能量越來越有市場,與良善同行能量場會越大,福報就越多,進孝之人必有福田。現在國家倡導傳承好家風,孝行就是聚核家族親情的最好方式,踐行孝道就在自身,習慣成自然,讓孝親家風代代傳承。(央廣網評論員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