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振恭,男,1980年10月出生,碩士學歷,中共黨員,安溪縣銘選醫院五官科副主任醫師。不忘本心、精益求精的年輕醫生,在平凡的崗位上 ,用心治療每個患者,不求名利聞達,誠如古賢所云:“身勞而心安,為之;利少而義多,為之。”就此言,吳醫生堪稱志意修而道義重者矣。其身體力行正是敬業奉獻的生動詮釋,更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體現。
心懷慈悲 立志學醫
吳振恭出生在安溪縣西坪鎮陽星村,父母務農。小時候,喜歡去舅舅家看書,舅舅是教育名師,總是對他說,不管世界如何變遷,社會總需要兩類人,就是醫生與教師,醫生醫治病痛,教師傳授知識;農村看病難,病死的多,要是村里能多出醫生就好了。漸漸懂事起,看到親戚病痛折磨痛苦的樣子,便想著自己要是神醫就好了。后來,高三年體檢,在縣醫院,恰巧看到急診處,醫生護士正與時間賽跑搶救重傷者,內心深為震動。于是,他決心報考醫學,要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用的人。1998年,他如愿考上武漢同濟醫科大學(現華中科技大學)耳鼻咽喉科。
心系桑梓 決意回歸
2007年,吳振恭從華中科技大學碩士畢業,成績優異,被湖北黃岡市中心醫院(三甲醫院)耳鼻咽喉頭業頸外科作為突出人才引進,擔任主任助理。2011年8月,他聽從內心的呼喚,毅然放棄優厚的工作環境及待遇,又作為人才引進回到安溪縣醫院工作,欲報故土養育之恩。
骨干力量素為團隊的脊梁。自從他加入銘選醫院五官科后,團隊煥然一新。新理論、新視角和新作法,漸漸在科室中涌動。他始終認為,醫者仁心,所有的醫治行為都要以患者為中心。為此,他在五官科首次采用“跪式手術法”。 2016年8月,祥華鄉一位病患被一塊豬肺軟骨卡在喉嚨,說話困難。到五官科就醫,適逢其接診,結果顯示,必須馬上進行手術。患者經麻醉后,為了避免傷到患者口腔要害,讓手術更順手,他二話不說,直接跪在地上實施手術。數分鐘,患者食道取出豬肺軟骨。一旁的麻醉師看到這一幕,順手拍下此場景發到微信圈,瞬間爆紅網絡。次日,患者無不適感,出院回家。“作為一名醫生,我只是想盡量減少患者不適感。”吳振恭說,“不能讓他們好了這里疼那里。”
高超的醫術,讓他聲名鵲起,患者常常非他診治不可。在他坐診時,一個上午門診量常不少于50人,有時達80多人;科室安排他主持手術,一個上午4臺為常態,夜里加班非個別。如今,五官科住院患者都保持在60人左右。吳醫生說,當前該科室醫療器械相對滯后,制約了手術的效率,現設備正籌升級換代。
心記醫道 求精無私
人手不夠,患者多,手術檔期滿,這是五官科的實情。因此,有一些患者總誤以為動手術前要送紅包,手術才能及早安排,醫生才會盡責。前年,一位老者住院待第二天手術,卻整晚不睡,等到巡病房時,硬是把紅包塞給吳醫生。醫者本心,他堅決拒收。但患者卻又爬起來,居然跪到地上僵持著。這可難為了眾人。吳醫生轉而一想,這病人是受流言影響,不送紅包不安心。于是,他趕緊笑呵呵地扶起老者,照單全收。這又讓隨行者愣住了。等術后出院結賬,老者才發現原來吳醫生早把紅包錢存到他住院部賬號。類似的情形與做法時而有之。吳醫生說,若是為錢為利,何必回鄉?醫生的價值就是在醫治病患者中得到升華。
正因為滿腔正氣仁心,為了更好的服務患者,將最先進的技術,最新的理念應用于臨床,在工作之余,他勤奮學習,刻苦鉆研,以提高學術理論水平。在攻讀研究生期間,積極參與并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及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結題; 2012年、2013年、2015年獲得“泉州市衛生局衛生科研課題資助”在研項目3項;現為中國核心期刊雜志巜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青年審稿專家。截止目前,論文發表共有30余篇,其中有SCI收錄三篇,發表于核心期刊《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的《激光共聚焦顯微鏡技術和免疫組織化學方法對比觀察 KCNQ1在小鼠耳蝸血管紋邊緣細胞中的表達》,獲得2013-2014年度安溪縣科學進步獎“二等獎”。 2014年12月,全票通過副主任醫師面試,成為安溪縣醫院最年輕的高級職稱資格的臨床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