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建金,思明區個體戶。他既是黨員,又是市勞動模范,每月自己和老伴的退休金有五六千元,可他依然發揮余熱,為人修鞋,價格非常便宜。
廈港街道鳳凰園大榕樹對面一個不起眼的修鞋攤,79歲的修鞋匠莊建金就在那里修鞋。說起來,莊建金是“傳奇人物”——既是黨員,又是市勞動模范,每月自己和老伴的退休金有五六千元,生活吃穿不愁。可他為什么要修鞋呢?
修鞋已有61年,連除夕當天都在擺攤忙碌
莊建金祖籍泉州惠安,18歲來到廈門,他天性愛自由,可又需要謀生,所以就學習了修鞋的手藝。這一修,就是61年。起初,他經常挑著擔子走街串巷修鞋,1969年上山下鄉,他就給鄉下的農民修鞋。
“農民沒錢也沒關系,他們就給我地瓜干、雞蛋、大米。”莊建金說,他在武平農村待了7年,最大的收獲就是和老伴在那里相識、相愛、結婚。
回到廈門后,莊建金的老伴到木箱廠上班,他仍修鞋。“我喜歡自由一點。”莊建金說,上世紀80年代,他開了一家莊記修鞋店,因為手藝好、服務好,最后還評上了市勞模,并入黨。他還在攤位一角掛著一塊有22年歷史的牌子“思明區個體工商戶共產黨員攤店”。
“修鞋匠成了市勞模,廈門就我一個。”莊建金說,店面幾年前拆掉了,他就到這邊擺攤修鞋。他幾十年如一日,風雨無阻,哪怕是除夕,都堅持在這里修鞋。有時碰到老人或殘疾人,他還義務修鞋,不要一分錢。每周二上午,他還到廈港街道黨建服務中心“上班”,為轄區老人免費修鞋。
“只要手腳還能動,就要回報社會。”莊建金說,他修了一輩子鞋,突然不修了,反而不習慣。而且,他獲過那么多榮譽,總要為社會多做一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