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護平安 傳遞愛民之情
“白沙所就是我的娘家,民警就是我的親人,因為在這里我感受到不是親從勝似親人般的溫暖。”小元這個從小失去親人關愛的女孩逢人就說。2015年3月,雪冬得知轄區(qū)一位因患眼疾被遺棄在寺廟里長大的初為人母的女孩小元(化名),丈夫也是位患有家庭精神病遺傳史的病人,家境十分困難。她主動將其確定為所里的幫撫對象,立即組織民警出面與社區(qū)、街道聯系,為小元爭取到了低保,又與精神病院成立幫撫結對小組,請神經科專家為其丈夫定期治療,為其年幼的兒子進行評估與監(jiān)測。2017年,通過白沙所和社區(qū)共同努力,終于解決了小元一家低保問題900元/月,為其丈夫申請困難補助50元/月,其兒子由臺江醫(yī)院定期開展智力監(jiān)測。
她始終秉持著親熱、友善、關心居民為出發(fā)點工作,經常性深入居民家中幫助他們解決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轄區(qū)年邁的老人迷路了,她千方百計幫助老人找到親人;性格叛逆的小力暴打柔弱的母親時,她開導了小力3個小時,直到小力幡然悔悟;看到違法嫌疑人中有孕婦時,她給她端來熱茶、牛奶和面包;厭學少年深夜泡網吧,她苦口婆心地勸導他們,聯系家長將他們帶回,還不時打電話了解孩子近況;高位截肢后心態(tài)灰暗人見人惡、眾叛親離的殘疾人,她也定期送書送報噓寒問暖。
轄區(qū)陳大伯家的困境總讓她放心不下。陳大伯的愛人不僅有語言障礙,還是個腿腳不便的殘疾人,兩個兒子和兒媳都是聾啞人,陳大伯下崗多年,靠打點零工維持生計,家庭的重擔幾乎全部落在陳大伯的身上。陳大伯的小兒媳婦吳某,心靈手巧卻沒有文化,一直沒有找到工作。在她與社區(qū)民警的共同努力下,轄區(qū)企業(yè)的鐘總與陳家結成幫撫對子,資助陳大伯的大孫女每年生活費1000元,直至順利完成高中學業(yè),并將有刺繡特長的小兒媳婦招聘到刺繡廠上班。
30年來,盡管她是女民警,可是加班加點、舍小家為大家也是家常便飯。身在基層一線的她,每三四天就要值一個班,加班加點更是家常便飯,能陪孩子的時間很少,當孩子父親出差時,小孩就只能一個人在家。雖然滿懷對家人的內疚與歉意,可她又覺得很欣慰,因為她充分發(fā)揮女性的優(yōu)勢,將警察、母親、女兒、朋友、姐妹的角色融入到工作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為社會的和諧傾注入了全部的真情與精力。
言傳身教永葆先進之旗
2018年,在白沙派出所建所60周年紀念及省公安廳召開向三明市白沙派出所學習現場會期間,她作為分管所領導,主動承擔重任,她親自制定了各項工作方案,組織并帶領綜合室同志加班加點逐項做好各項籌備工作,圓滿完成所內榮譽室、黨建室、思想政治文化室警等警營文化陣地建設任務,策劃編輯了白沙所《60光榮歷程》畫冊、《變與不變得警察故事》書籍,組織拍攝了《長路無輕擔 整裝再前行》白沙派出所60年無違紀紀錄片,深受上級領導和同事們的好評。
當人們走進這個全國模范派出所時,驚嘆墻面上一幅幅制作精美的警營文化展示、一句句警言警句標語如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之際,也許人們沒有想到這里飽含了她的多少心血,日日以所為家,不知熬了多少個夜晚精心策劃的結果,是她用女性的細膩把組織的關愛與民警的心緊緊連在了一起,把生硬、冰冷的警示用生動圖文表達出來,成為激勵與鞭策全所民警不斷進取、再創(chuàng)輝煌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作為所領導班子中唯一的女性,儼然就是一名派出所的“管家婆”。多年的基層工作經驗告訴她,戰(zhàn)斗力源自警心,要使民警工作有積極性,一個好的警營氛圍必不可少,當好這個“管家婆”十分重要。她關心民警生活,努力做好后勤保障、活躍警營文化。為了警隊、為了民警,她總是默默地奉獻,她用心血和汗水凝聚了警心,在她和全所民警的共同努力下,白沙所被評為“全國優(yōu)秀公安基層單位”、“全國文明單位”、“全國公安機關愛民模范集體”,連續(xù)多年榮獲全國公安系統青年文明號,與全所民警共同鑄就了白沙派出所保持隊伍60年無違法違紀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