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成芬,男,泉州市洛江區河市鎮河市村人。今年已77歲的陳成芬,依然堅守在南音教學和演出的第一線。55歲開始學習南音,刻苦和天賦使他兩年便學有所成,1996年開班授課,無退休金卻自掏腰包不下20萬元,添置各種教學器具和配套服裝,無償開展南音教學,組織義演活動。“只要他們想學,我就會教”,樸實的話語,生動地詮釋了他對傳承南音的滿腔熱情。
一場與南音的“黃昏戀”
陳成芬已經不記得是什么時候愛上南音的了,只記得年輕時候一次偶然的機會聽到這古老的音樂,一下就喜歡上了。“當時子女多,條件不允許,只好先放下學南音的這份心,正式學的時候我已經55歲了。”說到這,陳成芬語氣里既有些惋惜又有些自豪,雖然學得晚卻未能阻擋他的“南音之路”,55歲師從老藝人王世明,從彈琵琶、看南音樂譜到唱曲,陳成芬進步神速,兩年就學有所成。從此,陳成芬就與南音傳承結下了一段不解的緣分,開始了一場不降溫的“熱戀”。
樂育英才20多年
之前陳成芬的教學地點設在河市鎮南音分會,每天天一蒙蒙亮就起床,騎行一公多里,還不到7點就開始等著來學南音的孩子們。學生換了一批又一批,但陳成芬有個規矩始終沒有變,那就是不收取學生一分錢,而且一有機會,他便自掏腰包帶著孩子們參加各種活動,開展公益演出,以演代訓提高學員南音水平。
2017年,河市鎮新建成的文化站設立了南音社,陳成芬的教學地點也離家近了許多。但年近八旬的他依然堅持每天凌晨五點半就騎著摩托車到南音社掃地、澆花、擦桌椅,整理孩子們學習用的各種樂器和琴譜。南音社里一張張陳成芬手抄的南音教學譜,是20多年來的歲月沉淀,足見他對南音傳承的熾愛與堅守,況且每天與學員們彈彈唱唱3、4個小時,對于年近八旬的老人來說,絕非是一件輕松的事。
想為南音多做點事情
“南音需要傳承。在教孩子們的過程中,我也一直在學習,共同提高。”陳成芬說。相關部門要幫陳成芬申報省級非遺南音項目傳承人,陳成芬卻婉言拒絕,“個人榮譽不要緊,現在身體大不如前了,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有人把南音傳承這件事情接過來、做下去!”
陳成芬在堅持義務教學和公益演出的同時,也一直在進行南音創作與研究,發表了文章《陳三五娘故事與南音的淵源》,編(譜)寫《俞公頌》《烏峰山》《憶春坑》《陳三壩》《王媽宮》等南音曲目和故事。為了進一步提高南音的影響力,每逢春節等重要節假日,他都會帶領學員開展公益演出,2017年12月份,陳成芬還牽頭邀請了泉州當地的其他南音社團,齊聚河市鎮南音社,共唱千年雅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