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時代”撲面而來,“一諾千金”這則古訓在當下有著更為現實的意義。“要讓良好的信用記錄轉化為紅利,使之享受到‘守信受益’帶來的優惠和便利。”(8月27日新華社)
把誠信激勵延伸到經濟生活,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必然選擇。誠信褒獎、失信懲戒,是誠信建設的雙翼。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必須讓守信的無形價值變成實惠,變得有價,這樣守信者才會有獲得感。而充分運用信用激勵和約束手段,形成褒揚誠信、懲戒失信的社會氛圍,誠信便能成為自覺。
長期以來,小微企業和“三農”領域是金融服務的薄弱領域,因為缺乏抵押和擔保資源,貸款難一直是個困擾。培育信用需求、規范信用市場、完善信用制度、營造信用環境,使誠信資源化,對于提高小微企業和“三農”領域融資能力,具有緊迫的現實意義。建立和完善征信系統和信用評價體系,通過建立信用檔案、信用評級制度等,向金融機構提供信用信息,不斷提升其融資能力,既是誠信建設的重要舉措,也是小微企業和金融事業發展的需要。
誠信社會的構建,關鍵要設計一套良好的導向機制。限制失信者在金融機構貸款,乍看來會影響金融機構的生意,是自縛手腳的行為,其實,把錢貸給一個缺乏信用的人,造成的損失可能會更大。而對守信者實行貸款優惠,其實也就是給失信者做出了示范,具有實實在在的社會導向作用。讓守信的人有甜頭可嘗,有便宜可占;讓失信的人吃苦頭,感到得不償失。這樣一來,自覺守信者就會越來越多,誠信社會建設便功到自然成。
對守信者予以獎勵、對失信者進行懲罰的紅黑名單制度,事實證明是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機制,有效推動了信息透明化,促進了“守信者處處便利,失信者處處難行”的信用格局形成。在各領域紅黑名單認定原則上,應不斷完善全國統一標準,規范認定依據,嚴格認定程序,實行名單信息共享和發布常態化,特別是要依據名單加大聯合獎懲力度,讓守信者更有獲得感,讓失信者成本大幅提高。
信用是軟實力,也是經濟發展的硬支撐。當前,信用建設進入新時代,政府推動、社會共建的大格局正在形成。從公共部門到企業,正在積極探索信用體系建設的深度融合。讓守信激勵引領新生活,讓誠信時刻流淌在社會的血液中,是社會之福,也是個人之利。(龍巖市委文明辦 張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