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孩子一起體驗趣味游戲旱龍舟。(本組圖/廈門日報記者 張奇輝 攝)
人們積極參與包粽子比賽。
廈門日報訊(記者 張珺 通訊員洪欣琳)點雄黃、“斗”包粽、著漢服、唱歌仔戲……端午節在即,海滄已是全民參與的濃濃節日氛圍。
昨天下午,由海滄區委宣傳部、區委文明辦、東孚街道主辦的海滄區“我們的節日·端午”主題活動在東孚山邊書院旁的廣場舉行,以“耕讀海滄傳誦經典”為主題的2018海滄書院文化節活動同期啟動。
村民們早早地來到活動現場參加端午游園活動,彼此互贈節日祝福,體驗最具海滄本土特色的傳統節日氛圍,悠遠的鄉愁和久遠的傳統佳節記憶在歡聲笑語中氤氳發酵。
不僅僅是山邊一處,在阿羅海城市廣場、霞陽市民公園、廈門中心四樓的觀景平臺,每一場端午節活動都精彩紛呈。“這些全民參與的群眾性文化活動,既是海滄堅定文化自信、營造國際一流人文環境的基層實踐,更有助于將傳統佳節的文化內涵傳遞進人們心中。”海滄區委文明辦負責人表示,群眾才是這些活動的主角,他們本身也是優秀傳統文化的踐行者和傳播者。
端午活動進農村
最草根接地氣
祓禊祈福、居民斗包粽、制香囊傳遞鄰里情……昨日傍晚的山邊書院廣場已是一片歡樂的海洋,一場全民參與的端午節主題活動正在這里舉行,草根、接地氣成為核心的關鍵詞。
“快快快,倒計時十秒鐘,不要露餡了……”不遠處的涼亭里,山邊社區的鄰里大媽們正在比賽包粽子,優勝者李桂英笑呵呵地把獎品粽子分給了在場的居民,“大家一起吃才更開心!”另一邊的“旱地龍舟”的活動區,東孚中心小學的孩子們早就按捺不住,爬上龍舟,躍躍欲試,大人們面露笑容,打開手機記錄下這溫馨和諧的一幕。
熱鬧的現場也讓剛上任兩周的臺胞社區主任助理黃淙毅很是驚訝,“和我家鄉臺南太像了,我們也會劃龍舟、包粽子,沒想到工作后的第一個端午節完全沒有在異鄉的感覺。很多人都告訴我山邊這幾年變化很大,我一來就感受到了,這里和我想象的農村完全不一樣。”
“變化當然大,以前我們都是下地干活的‘泥腿子’,現在每晚都有廣場舞,每個月還有文藝匯演,兒子都說我平時比他還忙!”村民王秀婷在一旁插話道。
“村民們正用實際行動傳承弘揚著優秀傳統文化,農村的社會風氣煥然一新。”山邊社區黨委書記李志達告訴記者,從社區籃球聯賽到每月不定期的文藝匯演,山邊一年舉辦的文化活動超過30場。這些對于鄉村治理和移風易俗工作都大有裨益。
實際上,把端午節這樣的傳統佳節主題活動辦進鄉村,正是海滄踐行鄉村振興戰略和堅定文化自信的生動體現。“這些最草根、最貼近群眾的活動,有助于以文化的力量引導人們更加勤勞、善良、文明,也是海滄對優秀傳統文化尊重、熱愛、傳承的直接體現。”海滄區分管領導表示。
歌仔戲入商圈創新形式重實效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鏡頭切換到阿羅海城市廣場,“戲聚海滄經典相傳”歌仔戲專場演出正在這里如火如荼地進行。生旦凈丑一顰一笑無不彰顯功力,《玉帶紫袍》《竇娥冤》《黛玉葬花》等經典曲目,由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的大小演員們演繹,臺下的戲迷早已入戲,聽得如癡如醉,周邊的群眾也被吸引過來,獻上熱烈的掌聲。
逢年過節,閩南人家搭戲棚請戲班,熙熙攘攘,有說有笑,小小的一方舞臺,演繹世代的悲歡與離合。搬著小板凳,為戲入迷,這是許多閩南人對歌仔戲最溫暖最美好的記憶。如今,這樣的場面搬進城市中心的商圈里,讓傳統與現代更緊密地融合在一起,也體現出海滄在傳統文化弘揚傳承上的良苦用心。
海滄區委宣傳部負責人表示,草根活動辦進農村、歌仔戲這樣的“古董”融入城市,這些都是為了讓優秀文化的傳承更有廣度、深度、溫度。
近年來,海滄耕讀傳家成風尚,在傳統文化的挖掘和保護上成效顯著。海滄區閩南文化研究會組建歌仔戲迷會,舉辦戲迷沙龍,邀請專家授課,編排傳統劇目折子戲,當地還在北師大海滄附屬學校開設歌仔戲必修課,成立戲曲社團。這些舉措直接帶動了非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實際上,不僅僅在昨晚,從本周開始,海滄各地的端午節氛圍就越來越濃。6月10日晚,海滄區委文明辦和海滄團區委在廈門中心舉行了我們的節日·端午——青年聯誼活動,青年男女們身著漢服暢談人生理想,主辦方還特邀了十多名臺胞社區主任助理,一同參與分組闖關的游戲。“這次活動既拓寬了青年們的交際渠道,搭建展示自我的平臺,又契合端午節傳統文化弘揚的主題,廣大青年用勇氣和熱情播撒下友誼的種子。”海滄團區委負責人表示。
在新陽,端午節主題活動則與文明新風尚結合,街道開啟了“五好文明新星”的評選活動,在全街道范圍評選好鄉賢、好義工、好婆媳、好“格格”和好職工,以強化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
書院文化節啟動文化自信成果集中展示
昨日的主題活動現場,2018海滄區書院文化節系列活動正式啟動。本屆書院文化節由市委宣傳部、市委文明辦指導,海滄區委宣傳部、海滄區委文明辦主辦,廈門日報社承辦,旨在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關于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重要部署,進一步弘揚優良家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創建更多人民群眾喜愛的文化活動。
記者了解到,作為今年海滄區深入推動書院建設的群眾性活動,書院文化節將依托全區27家社區書院,開展廈門日報“新聞大篷車”書院文化行、海滄書院優秀課程評比、海滄書院文化誦讀大賽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多角度聚焦海滄書院建設成果,全方位展示海滄文化建設成效。
海滄區委文明辦負責人表示,書院文化節是基層群眾自己的節日,也是海滄近年來踐行文化自信成果的集中展示。“我們不求活動高大上,而是更注重群眾的廣泛參與和草根特質。”
近年來,海滄區依托社區書院的平臺,構建起覆蓋全區的耕讀文化傳播格局,帶動群眾廣泛參與到弘揚耕讀文化的實踐當中。目前,海滄全區的社區書院集學習教育、文體活動、組織孵化、群眾議事場于一體,開設了多門耕讀文化特色課程,社區書院具備了在民風教化、價值關懷方面的功能和意義。
從去年開始,海滄全區依托社區書院開辦的“四點鐘學校”發揮出服務基層群眾、解決現實困難的積極作用。當地利用書院的平臺,為放學后無人看管的孩子提供自習的場所,并聘請專人幫助輔導,為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奠定基礎,四點鐘學校正成為全區教育體系的有益補充,讓孩子們受益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