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勁松,福建福州人,1978年7月出生,2013年進入福建省血液中心工作,是福建省血液中心獻血服務(wù)一科的一名醫(yī)師。2017年6月,朱勁松在福建醫(yī)科大學(xué)附屬協(xié)和醫(yī)院,成功為一名8歲的重型地中海貧血癥患兒捐獻造血干細胞,成為全國第6543例、福建第168例、福州第53例、福建省血站系統(tǒng)首位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的志愿者。
朱勁松2014年報名加入中華骨髓庫,成為一名光榮的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2016年,曾有一名患者與他初配成功,后來因患者的原因無法成功捐獻。2017年2月17日,接到中華骨髓庫福建分庫的通知,朱勁松與一名血液病患者的HLA低分辨型相合。而這次初配,符合條件的共有8人,但進行高分辨率配對后,只有朱勁松一人滿足條件。當(dāng)福州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與朱勁松聯(lián)系時,他毫不猶豫表示愿意捐獻造血干細胞。
2017年6月12日上午,福建省血液中心為朱勁松舉行了隆重的歡送儀式;隨后,朱勁松在福建醫(yī)科大學(xué)附屬協(xié)和醫(yī)院簽下了《造血干細胞捐獻同意書》,接著連續(xù)打了3天動員針,“喚醒”平時在骨髓中“沉睡”的造血干細胞,令它們釋放到外周血中。期間,朱勁松對動員針起了反應(yīng),出現(xiàn)感冒及腰部酸脹等癥狀,所幸在捐獻前有所好轉(zhuǎn)。捐獻期間,福建省紅十字會、福建省血液中心、福州市紅十字會、連江縣紅十字會等相關(guān)領(lǐng)導(dǎo)來到醫(yī)院看望朱勁松,并為他加油鼓勁。
6月14日,廣西醫(yī)科大學(xué)第一附屬醫(yī)院派出志愿者趕來福州取這份救命的干細胞。志愿者透露,患兒是一個8歲的重型地中海貧血癥患者,從小每20天左右,就需要接受輸血和去鐵的治療,這個可怕的疾病給孩子的童年籠罩了陰霾,直到朱勁松的出現(xiàn),孩子的生命才有了轉(zhuǎn)機,讓絕望的家人看到了新希望。按國際慣例,捐獻者和受捐者要遵守“雙盲原則”,即雙方不應(yīng)見面,且互相不知道對方的確切信息。但患兒的家長得知捐獻者是一位年輕的爸爸后,強烈要求并委托志愿者交給朱勁松的一封手寫的感謝信,表達全家人的感恩之情。
“尊敬的供者大哥,您好!雖然我們不知道您是誰,也不知道您的名字,但是我知道您是一位有愛心的好人……對于一名身患重型地中海貧血的孩子來說,生活是多么痛苦和折磨…….您千里之外給我們小孩送來生命的希望,將是一個新生命的開始。”志愿者緩緩地讀著,圍在病房內(nèi)的志愿者、醫(yī)生、護士靜靜聆聽,當(dāng)信件讀完,朱勁松的眼眶濕潤了。
6月15日上午8:30,朱勁松如期開始捐獻造血干細胞。歷時三小時,朱勁松成功捐出了190毫升造血干細胞懸液。當(dāng)天下午,救命干細胞飛往廣西,為患者實施移植手術(shù)。
面對贊譽,朱勁松覺得自己只是做了件平常的小事?!拔抑皇茄褐行牡囊幻胀▎T工,我不懂得豪言壯語的表達,也做不出驚天動地的壯舉。我只是很幸運、很自豪能成為血液中心的一名員工,每天面對的是滿懷愛心的獻血者,耳濡目染的是‘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感動,當(dāng)一個黯然的生命之光等待你來點燃,僅需要一點勇氣就能讓生命延續(xù)時,這是我理所當(dāng)然的選擇。”朱勁松還說,早些年,大家對捐獻造血干細胞有很多誤區(qū),認為會影響健康,其實,這種捐獻既不影響健康也不可怕。他有一對兒女,女兒12歲,兒子才1歲多,他非常理解為人父母的心情,非常欣慰能幫助這個可憐的患兒。此次捐獻后,恰逢父親節(jié),他覺得舉手之勞就能救助千里之外的患兒,不僅是最好的父親節(jié)禮物,也是給兒女樹立的最好榜樣。
朱勁松捐獻造血干細胞期間,他的愛人繆女士也趕來陪伴,她在連江縣婦幼保健院工作。她說,他們夫妻都是醫(yī)護人員,都非常支持捐獻干細胞,也常給親友傳播“獻血有益無害”的觀念。為此,女兒每次路過獻血車,都要進去看看“爸爸上班的地方”。這次,女兒知道了爸爸的義舉,驕傲地告訴同學(xué)們和記者,“爸爸獻血,救了一個小朋友!”
朱勁松熱心公益事業(yè),多年來積極參加無償獻血和志愿服務(wù),共捐獻全血5次、機采血小板6次,累計獻血當(dāng)量達11280毫升。2017年榮獲福建省直機關(guān)2014-2017年度無償獻血先進個人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