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海滄銀都花園業委會自發組建的小區書苑里,孩子們正在安心讀書。東南網記者 劉瑋 攝
鼓樓區一所小學的學生們放學后等待家長來接時,聽退休教師講故事。 東南網記者 張立慶 攝
文明風5月15日訊(記者 盧超穎 夏菁 劉瑋 李霖 張立慶)前不久,我省多部門聯合出臺《關于做好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提出要建立起學校、公益機構、有資質的社會機構多方參與的中小學課后服務體系。東南網刊發《中小學課后服務 誰該唱主角?》一文,引起社會各界關注。日前,福州、廈門等地陸續表態正在制定小學課后服務方案,在部分學校開展試點工作。各方采用何種方式,效果如何?東南網記者在福州、廈門進行了多方走訪。
立足學校
退休教師再“上崗”
下午3:30左右,是福州市一二年級學生放學的時間,大部分孩子被家長或者托管機構準時接走,而在鼓樓區一所小學的圖書閱覽室里,志愿者陳阿姨正在給幾個孩子講二十四節氣。陳阿姨是學校的退休老師,一年前了解到不少家長面臨“三點半”接送難題,就回學校當起了志愿者,承擔起放學后臨時照看孩子們的任務。目前,該所學校像陳老師這樣的志愿者還有10多個。
這種依靠學校退休教師解決課后服務的模式,被上級主管部門列為試點模式。不過僅靠退休教師能維持多久,陳阿姨很是擔心。因為志愿者隊伍中,不斷有退休老師因為家庭、身體等原因無法正常開展服務;遇到突發情況時,也得臨時找人頂上。而在職教師除了日常上課,還需為午托學生提供課后服務,實在無力參與下午的部分。
學校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能夠得到師范院校大學生的支持。“走進學校參與實踐,既能快速成長,為將來的教師生涯積累能量,也能有效補充課后服務的師資力量,開展更多課外活動。”
組建“家長義工隊”
廈門翔安新圩學校是“九年一貫制學校”,全校共有一千多名學生。針對中小學生課后時間,也嘗試著新的做法。“一些孩子中午會提前到學校,為此我們組建了‘家長義工隊’,讓家長參與午自修看護。”校長林東榮表示,孩子們放學后可以前往圖書館看書,也會有家長義工幫忙照看。不過,由于無法解決晚餐問題,目前人數并不多,多數低年級的孩子還是會由家人接回家。
上學期,新圩學校曾嘗試讓小學五、六年級有需求的學生在校午托。可由于學校食堂不夠大,就餐時間無法協調,最終取消。林校長稱,希望未來政策能早些落地,能給老師發放勞務費,甚至可以給家長義工一些補貼,多方面實施學生課后服務,讓這項工作能順利開展下去。
發動社區
社區對接共建“四點鐘學校”
福州市鼓樓區第二中心小學與福州市軍門社區共建的“四點鐘學校”也被列為試點模式。2009年起,軍門社區就在鼓樓區人社部門的支持下,主動與鼓樓區第二中心小學對接,開設社區“四點鐘學校”,每天安排學校教師志愿者、大學生志愿者到社區少兒成長服務站、青少年科普工作室輔導小學生開展第二課堂活動。社區主任林丹告訴記者:“我們都是完全免費。從成效來看,反響很不錯。”
不過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此種模式較難在更多社區推廣,一是部分學校離社區并不近,孩子的接送難題沒法解決;二是社區沒有足夠的資金投入“四點鐘學校”的建設;三是人員比較緊缺。
業委會自發組建小區書苑
今年4月,廈門海滄銀都花園的居民帶著一面錦旗來到了海林社區,感謝社區對小區書苑建成的支持和幫助。
“孩子放學后常常在外面逗留,是每個小區普遍存在的現象,這很不安全。”為了解決小朋友放學回家不歸家的問題,業委會副主任姜志厚提議將小區物業辦公室搬遷到隔壁的倉庫,將原來的物業辦公室騰空出來做一個小區書苑,讓學生放學后有個閱讀、寫作業的場所。
這一提議得到了業委會全體成員的支持。隨后,社區、業委會與物業三方共同介入,積極協商解決場所和物資問題。今年1月份,由三方共同組建的小區書苑正式成立并對外開放。
就讀廈門延奎小學三年級的易佳琦小朋友說:“雖然我住在隔壁小區,但是我很喜歡來這個書苑,因為在這里可以安靜地寫作業、看課外書,還能認識新朋友。”小區書苑的開設,不僅給放學回家的孩子們提供了便利,也給家長們吃下了一顆“定心丸”。“挺好!孩子待在這兒也有個伴,可以一起做作業。”
借力第三方
公立托管機構嵌入社區
2015年,“四點鐘學校”升級版模式開始探索,福州市鼓樓區人社部門支持舉辦的公立托管機構,福州市鼓樓區陽光朵朵托管中心在軍門社區等10個社區設立。“建設資金由區委區政府一次性投入,管理老師由機構從社會上進行招聘,學歷都是大專以上,按照生均數8∶1配備。”陽光朵朵的負責人王名強向記者如是介紹。托管機構工作人員會準時接回學生并安排午餐,餐后有管理老師負責回答學生的課業問題。
“我們與‘四點鐘學校’也進行了有效融合,孩子們課后也可以參加社區組織的第二課堂活動。”王名強介紹說,一個孩子午托每月收費600多元,午托加晚托1000元,這與私營托管機構相比十分優惠。他表示也可以主動進駐學校,與學校一起開展課后服務。
購買服務普及“四點鐘學校”
每天下午四點左右,廈門海滄區海虹書院都有不少孩子在認真地寫作業,老師在一旁輔導,課堂秩序井然。
“周圍有四五所小學,只要孩子們放學后愿意來,我們都很歡迎。”海虹書院的老師王黎平告訴記者,海虹社區“四點鐘學校”采用購買服務,每天下午開放,為周邊的小學生免費進行課業答疑。周末和節假日,孩子們還可以免費參加國學、耕讀文化、圍棋、書畫、音樂、手工制作等公益活動,深受家長和孩子喜愛。
作為培育居民公共精神的新場所,社區書院由區宣傳部、文明辦、教育部門、街道社區等多部門參與組建,向社區居民免費開放。依托于社區書院,“四點鐘學校”在廈門遍地開花。在海滄,就有29所“四點鐘學校”,覆蓋了城區和農村社區,主要面向轄區內小學年齡段的孩子。在集美,“社工+義工”模式成為社區書院的特色之一,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及招募志愿者,舉辦豐富多彩的特色課程,滿足孩子們的課后需求。
記者注意到,廈門大部分“四點鐘學校”都在小學附近,孩子們放學后步行幾分鐘就能到達。“‘四點鐘學校’就像一條紐帶,把家庭、學校、社區緊密結合在一起。”海滄區相關負責人認為,“四點鐘學校”的開辦,解決了家長的后顧之憂。
福州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甘滿堂:解決課后服務難題學校是主渠道
教育部在2017年3月份就專門印發《關于做好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充分發揮中小學校課后服務主渠道作用,廣大中小學校要充分利用在管理、人員、場地、資源等方面的優勢積極作為,主動承擔起學生課后服務責任,提供豐富多樣的課后服務。對確實不具備條件但有課后服務需求的,教育行政部門要積極協調學校、社區、校外活動中心等資源,做好課后服務工作;具體課后服務時間由各地根據實際自行確定。對此,廣東省已出臺明確規定。
學校要當仁不讓地承擔起中小學生課后服務的主要責任,不可以推脫。至于人員與經費短缺的問題,可以通過學生家長交一點、政府補貼一點、社會渠道支持一點來解決。
東南網評論員楊朝清:課后服務離不開 多方合作
讓孩子們課后時間更有品質、更有格調、更有營養,直接關系到老百姓的安全感、獲得感與幸福感。只有多方合作,在良性互動中分擔責任,中小學生課后服務的難題才能迎刃而解。
公共部門要建立經費保障和合理的酬勞保障機制,通過“財政補貼”等方式,讓參與課后服務的學校和教師得到應有的激勵與回報。
學校要加強對課后服務的管理,在組織學生自主閱讀、完成作業、個別輔導的基礎上開展體育、美育、科技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孩子們更有收獲,讓課后服務更有吸引力與競爭力。
社區可以為課后服務提供場地、活動空間等資源。志愿者作為一種潤滑劑和黏合劑,可以讓課后服務更有秩序、更有格調。有資質的社會機構也可以在保障學生安全、堅持自愿原則、形式內容科學的基礎上,有所作為。
東南網評論員毛建國:課后服務也應具有公共屬性
提出課后服務易,做好課后服務難,要發揮政府、學校、社區、志愿者以及市場等多元主體的作用。而發揮好政府的支撐作用,對學校提出要求,再對市場進行引導,才能從根本上破解“三點半難題”。
在美國,課后教育服務是以教育部門為主導、社區為載體、家長配合的三方責任分工明確的社會福利事業。這也啟示我們,課后服務要突出政府和學校的作用。
因此,做好課后服務要認識到完整的教育已經延伸到了課后,課后服務也應該具有公共屬性。《指導意見》明確,試點地區要建立完善中小學生課后服務經費保障制度,財政、總工會等部門應對學校開展課后服務所需經費予以補助支持。
該花的錢要花,該出的力要出,在多元中堅守一元,才能形成真正的多元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