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友誠,惠安縣山霞鎮(zhèn)山腰村村民,中共黨員。當楊友誠種下第一棵刺桐樹時,他或許不會想到,自己種下的刺桐樹會綿延3公里,并成為村里的“名片”。他自掏腰包堅持種樹近30年,成為村里遠近聞名的“種樹老人”。
一定要幫鄉(xiāng)親們改變這種情況
山腰村地處沿海,村子里經(jīng)常刮大風。1991年,有一次大風后,好幾戶村民家的房頂瓦片被吹得七零八落的。剛從安溪退休回村的楊友誠看到這幕,心升酸楚。善良的他,在心里默默許下了一個承諾:我一定要幫鄉(xiāng)親們改變這種情況。
怎么辦?楊友誠不斷問自己。靈機一動,是不是可以在村道兩側(cè)種點樹,美化的同時,還可以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呢? 他曾在福建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工作,種樹是他的強項。那種什么樹好?尋思了半天,他最終選了刺桐樹。原因是這樹種除了比較好存活外,再加上刺桐樹是泉州的市樹,刺桐花是市花,意義非凡。
山腰村的村道上,從此出現(xiàn)了一個忙碌的身影。從購買樹苗到栽種、澆水、施肥,全都是老楊自掏腰包,親手完成。晴天時,他帶著鋤頭、柴刀去除草;雨天時,則披著雨衣,為每一棵小樹培土加固。就這樣,原本30公分高的小樹苗逐漸成長了起來。只不過,這樣的行為,在當時落后的村莊里,不被多數(shù)人理解。特別是好幾次瞧見他午后烈日下,還蹲在路邊時,好心的村民悄悄找他女婿談話:“老楊的腦子是不是出了問題?”對于這些質(zhì)疑,家人和老楊當時都很無奈。也有些群眾害怕刺桐樹會吸收田里的水分和營養(yǎng),影響自家田里的收成,就將這些樹苗全都拔掉。看到被連根拔起的樹苗,老楊很是傷心。但沒過多久,他就買了新的樹苗,再次悉心照料。可依然有人把樹苗拔掉,老楊很想寫個告示掛在樹苗上,但又怕傷了群眾的感情。“樹拔了可以再種,感情傷了就很難修補回來。”老楊就此不再理會樹苗是否會被拔。拔了再種,再拔還是接著種。
就這樣,楊友誠幾乎把所有時間都花在這條村道上。為了種好樹,他還自學了育苗技術。此后的樹苗都是自己培育出來的。這一種就是近30年。不但在自己村種,老楊的樹都栽到隔壁的大淡村了。粗略算來,竟已種了4000多株。